南都讯 记者郑焕坚 昨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刘尚希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就“风险社会中的地方财政转型”发表演讲。其表示,国内财政必须从物本位转向民本位,从而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与民众无限的期待之间解决问题,防控风险。
“风险社会特征开始出现”
“要真正理解地方财政转型,就必须将其置放到风险社会的背景中去分析。”昨日讲座伊始,刘尚希就直言,随着经济的进步,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社会焦虑感严重、风险事件叠加出现,这使得风险社会特征开始出现,“越是发达地区,风险社会特征就越明显。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仅没有带来确定性,反而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刘尚希表示,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外地人口融入城市受阻,加上民众期待与实际获得出现差异时,社会的公共风险不断增加。这充分表现在当公共资源与公共责任不相匹配,承担公共责任的政府无法拥有足够公共资源,以解决外来人口包括本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时,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便开始如影随形,相互影响转化,“我做过研究,当G D P高于9%时,财政收入往往以20%,甚至30%的速度增长;但当G D P增速低于9%甚至8%时,财政收入的增速往往降低至个位数,因此现在经济增速的放缓,对财政收入的压力很大。”
“弹性的收入和刚性的支出”
伴随着地方政府的公共责任不断扩大,对于民生支出的财政压力也愈发增大。刘尚希以希腊等为例解释财政危机与社会风险的转换。他认为,一方面民众要求政府减税,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质量,这必然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正是在这种针对财政的双重要求和挤压下,希腊债务危机最终爆发,“财政收入是有弹性的,经济不好时跌得很快;但财政支出民众只会要求你越来越高,越来越好,这种财政收入的弹性增长与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不相匹配,也意味着社会风险愈发加大。”
对此刘尚希说,当然,财政风险不一定会产生财政危机,如果地方经济增长后劲充足,加上民生改善步伐快速,改革进程符合要求,加上财政透明度高的话,则财政风险仍然可控,但如果这四方面有一方面无法满足,财政危机也可能出现。
“应更多考虑提升人的素质能力”
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刘尚希也提出了自己的三方面对策。“首先是理论要转型。要从物本位财政转向民本位财政。”刘尚希阐述,物本位财政只是考虑如何促进创造物质财富,而民本位则更多考虑提升人的素质能力及生产与再生产,从而最终以人来化解危机,而不是以物来化解风险。
其次是制度转型。刘尚希指出,目前的财政体制是层级财政责任,现在省以下的财政体制都是只向本级负责,而对下级政府日子过得怎么样却考虑不够,因此亟需改变体制,转变为辖区财政责任,做到不仅独善其身,也要照顾好下级政府财政。)
最后是管理转型。刘尚希言道,政府的财政管理也要转型,把以资金分配为中心,改成以风险防控为中心,“过去我们的管理就是分钱,但是有没有化解公共风险、是不是化解了经济领域的风险、是不是化解了社会领域的风险,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形成风险防控体系。”
最终刘尚希总结,地方财政转型,必须是以民为本位,并承担起辖区责任,做好风险防控,如此三者结合转型,才能最终避免财政风险,从而抑制地方公共风险,促进地方的稳定和改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