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记者 年巍)“现在,北京市的饮用水50%以上都来自于南水北调工程,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已经不能满足北京市的用水需求。”7日上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颐和园团城湖,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做出如上表示。
6月7日,中国经济网记者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颐和园团城湖。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摄
5月9日,网络媒体走转改河南行报道组来到南水北调的“总开关”渠首淅川。中国经济网记者年巍/摄 5月9日,网络媒体走转改河南行报道组来到南水北调的“总开关”渠首淅川,采访报道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陶岔渠枢纽工程的有关情况。时隔不到一个月,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颐和园团城湖。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北京段工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末端,起点为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最后至颐和园团诚湖,全长80公里,分为大宁调压池、永定河倒虹吸、团诚湖明渠等10个单项工程。通水后每年将向北京供水10亿方。
“之前,我想着要随着这个水到北京,亲自和老乡来运送水。今天能亲自看见团城湖,心里非常激动。”河南日报集团农村版主任记者赵川,这位用3年多时间,跑遍全省208个移民村,与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吃住在一起,并写出30多万字的新闻报道,脑子里全是“南水北调”,却从来没有来过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记者发出了最真切的感叹。
她表示,将来受恩于丹江惠泽的北方人,一定要学会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定要记住移民群众和移民干部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的巨大奉献。“移民群众辛辛苦苦地把水给送过来了,我们应该从现在培养节水意识。”
记者在团城湖看到,为了应对出现的“野泳现象”,有关部门在一些地方加上了铁栅栏,很多北京市民都对记者表示,这与园林景色极不相称,希望野泳者提高一些公民素质,放弃野泳,还团城湖一片净水和美景。
站在北京团城湖的入口处远望,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从陕西商洛源头那滴滴甘泉,到丹江口水库的万顷碧水,从陶岔渠首的汩汩清流,到活水源源不断惠及京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祖国的南方与北方、水源区与受水区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
作者:年巍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