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可燃冰勘探脚步加快 蛟龙号海试临3难题
2012年06月08日15:04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记者周文超)今天(6月8日)是201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专家对南海新能源可燃冰资源开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等公众关切做出回应。
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主场设在北京。今天下午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护国际基金会将共同举行《走向海洋》等中外优秀海洋影片首映礼,同时为2011年度海洋人物颁奖。
今年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海洋与可持续发展”。在日前中国科协与中国海洋学会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说资源、话南海”活动中,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未来全球进行海洋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张洪涛:原因是我们对核事故发生以后啊,大家开始怀疑核的利用的安全性。我们中国对核计划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石油的依赖,理论上讲只有41年。41年以后,人类无油可用。但是我们天然气大概七十来年。七十几年以后,我们不得不考虑能不能用可燃冰。将来我们的可燃冰,变成老百姓家家可用的时候,它就是天燃气。将来我们可以开车、发电,天然气还有很多很多别的用途,包括化工。
张洪涛透露,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张洪涛:我们海洋6号这一次出去,第一,再次进行地球物理的圈矿体,可能的位置,可能的深度,可能的厚度,可能的环境,还包括水体的研究。第二,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要缩小靶区,像打枪一样的,缩小靶区。井位选择,如果明年合适,我们在选择好的井位上进行第二次钻探,再次取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是目前我国进行可燃冰勘探等海洋调查的短板。今年4月,我国成立了国家海洋调查船队,成为多个涉海部门共同打造的首个全国共享的海洋调查基础平台。国家海洋调查船队的这19艘船舶,有为公众广泛熟知的雪龙号、大洋一号等科学考察船,还包括向阳红6号,科学1号等目前我国调查水平最先进的船舶。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船队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的平台。这是第一批的19艘船形成这个平台,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加入,使海洋调查工作能适应我们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需求。
同时,今年用于深海资源调查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月3日从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向7000米级海试发起冲击。预计,将于本月11日到达马里亚纳海沟,12日开始首次作业。张洪涛分析,这次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将面临三大世界难题。
张洪涛:我们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也就几立方米,下到7000米最深的海沟的时候,这根电缆多长。所以呢7000米以下定位,世界难题。7000米的压力,它外边的容器能承受,世界难题。另外,它所有的仪器能不能在7000米深那么高压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运转。它的温度能不能测得特别精确。它的机械手能不能用,也是世界难题,一系列的难题。
但专家同时表示,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潜在的科学价值目前难以预测,如果取得成功,中国在深海勘探领域将与美国、俄罗斯处于世界同一领先水平。
张洪涛:喜马拉雅山最高,8800多米,海平面往下,负7000多米。那是一高一低,二级啦。地球最低的地方啦。第一,环境怎么样?第二,有没有资源?第三,有合适的生物。第四,有没有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那么深的地方,生物资源怎么生存的?我们能不能采到某些样本。它潜在的科学价值目前根本不能预测的。蛟龙号如果7000米海试取得成功,意味着我们国家深海勘探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我们可以跟美国、俄罗斯处于同一的领先水平。
作者:周文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