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种种,多座天桥变“鸡肋”
J继续关注
统筹/许琛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博纯 许琛
广州天桥事件引发公众对天桥建设的高度关注(本报曾作追踪报道)。在街坊引颈盼望天桥的同时,记者巡城跑街发现,城中已建的多座天桥因设计有缺陷,引桥过长、挤占人行道,选址不合理等诸多原因,备受街坊诟病。
有专家支招,建天桥前,应广泛听取民意,在拟建天桥所在区域进行公示。市政部门应协调附近公共设施,以提高天桥的使用率,又保证市民安全。
专家观点
建天桥前
公示选址听取民意
建天桥后
协调附近公共设施
街坊想要的天桥没建,建好的天桥却没人用!政府决策与街坊愿景一次次擦身而过,动辄数百万的天桥屡屡因为利用率不高而遭遇拆除命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指出,市建委在规划天桥时,应该听取居民意见,不能闭门造“天桥”。确定选址后,可考虑在拟建桥所在区域进行公示,收集附近居民的意见,必要时通过开通微博等诸多网络渠道,与市民进行交流沟通,以对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彭澎认为,天桥的建设可分步骤进行,综合考虑地面的交通组织,协调附近的公共设施。如果发现建成天桥后,有存在不合理地方,可协调。从而节约公共开支,避免浪费。彭澎还指出,广州天桥的管理与建设可借鉴香港的做法。
“在香港,对于那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天桥,市政部门会协调附近的公共设施,比如说把车站往天桥附近移动,或者把斑马线和红绿灯等撤销,以提高天桥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市民的安全。”彭澎说。
天桥怪象 (来源:羊城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