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成在河南嵩县何村乡吕岭村家访余明阳摄
王元成在云南一乡村小学给孩子们发放帽子、学习用具余明阳摄
中新网洛阳6月8日电(记者 门杰丹)在河南洛阳求学的男生王元成,虽然今年刚满18岁,但人小志大,致力公益已经4年多了,给很多寒门孩子送去温暖,仅今年以来就帮助32名贫困孩子校园圆梦。
6月8日中午,记者在洛阳师范学院见到这名来自贵州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王元成时,他正在网络上张罗着为山区贫困孩子捐赠爱心蚊帐的事。他说,贵州贫困山区一些学校宿舍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孩子们休息不好,花十几块钱捐一顶蚊帐,就能圆孩子一个安心休息的梦想。
据了解,生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冗渡镇的王元成,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坏,但从小看到身边很多同学因为贫困被爱心人士资助的情况,脑海里就有了模糊的公益概念。高一时参与了家乡的草根公益组织活动,高二时成立了校园公益组织,帮助了近10所学校的贫困学生。当时还未满18岁,出去参加活动还需要监护人同意,尽管有些不便,他仍然热情不减,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大人”。
今年2月,王元成和四川一同学一起发起了“清晨阳光”助学助教活动,主要资助云南、贵州和四川3个省份的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和贫困孩子。他利用假期远赴山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贫困孩子的信息后,在论坛和“清晨阳光”助学QQ群上发帖,通过网络桥梁,把贫困信息和爱心人士对接,捐助的物资则直接交给被资助学生的班主任。同时,他及时将信息和进展在网络上公示,确保活动的公开透明。助学助教活动才开展几个月,目前,已经在云南、贵州建立了4所助学试点,长期资助了32名贫困孩子。
“对贫困孩子进行物质帮助,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引导,定期给他们写信、打电话,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培养自信。”王元成说,或许救助了一个孩子,将会带给孩子一生的改变。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考察是今年寒假时,他冒着严寒去家乡威旁乡小寨小学,看到石头堆砌的教室,门窗裂缝,教室冷风嗖嗖,桌椅破烂,他特别难过。回去后,他制作了视频发到网上,迅速获得爱心人士的5000元资助,他用捐款给学校修校舍、买文具,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老师欣喜地说:“小寨小学用上了建校几十年来最好的办公用品。”
“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伸出手,每个人都可以把爱传递。”王元成有些动情地说,其实做公益不难,重金巨资可以做,十元八元甚至两手空空也可以做,只要有时间、精力、意识,就可以。“比如,转发一条微博,抽出一点上网、逛街的时间,节约一点零花钱等。”
为了公益,他会从生活费节省一些开支,会放弃一些价格高的衣服、物品,会从课余挤出一些玩耍的时间。在王元成带动和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助学活动,目前,这个助学平台上,有近80人经常互动,积极参与活动,从小事开始,身体力行关注公益。
同学李婷婷说:“说到公益可能很多人对它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但是王元成确确实实地去做了,他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跑到全国各地,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去为一些需要资助但是又没有门路的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天,我们真的很佩服他。”
通过王元成受资助的学校师生也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贵州省威旁乡中心校长韦婷说:“这么小的年纪,却做了很多成年人都做不成的好事,非常难得。学校老师和孩子都离不开他。”
有赞扬,但也有一些冷嘲热讽,周围一些同学觉得他似乎不务正业,一有时间老往外面跑,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干一些没回报的事,甚至觉得他有点傻乎乎。对此,王元成一笑了之。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别人怎么看不重要。其实做公益以来,经常会被感动,贫困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笑脸,都会让人动容,那些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坚强、自信,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没有理由不去帮助。”一个刚刚步入18岁的大孩子,年轻的心里,已经深藏至真至纯的大爱。
不知不觉,做公益已经4年,回首这条公益之路,有艰辛,有感动,有内心的成长,更有快乐,王元成说,他想一直做下去,不管将来上大学还是就业成家,公益不能停。
王元成告诉记者,他还想在家乡再创办一个公益组织,兼顾青少年成长教育咨询和大学生实习等,现在有很多问题要思考,比如如何把公益组织做大做强,如何实现自身的造血,让它一直持续下去。生活对于他来说,很充实也很现实,他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进来,让更多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受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