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互动钢琴绘画装置”。
“互动钢琴” 弹出的作品
“互动钢琴”弹出的作品
“乱弹琴”能让你瞬间变成毕加索?千万别认为这是个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学生王浩臣的设计中,“音乐”和“绘画”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按动钢琴的琴键,喷头会在颜料桶中吸收颜料,然后喷在画板上作画……王浩臣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拍摄成图片传到了人人网相册,立刻成为网友分享的热门。
“手工帝”: 终极打造“不确定的表达” 点开王浩臣的相册可看到密密麻麻的黑色连接线,一个硕大的木头架子,木架的前端连着一架钢琴,后端还连接着一块约一米见方的画布。钢琴和木架子的组合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王浩臣在自己的相册中做了解释:钢琴的琴键一一对应注满颜料的喷嘴,当一个琴键被按奏时,便会对应相应的喷嘴向画布喷射一次。在弹奏的同时,画布的运动也会有相应的控制,各种充满未知的作品便会在画布上逐一呈现。
你兴许要问,如果不会弹琴怎么办?在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中,不会弹琴的因素正是“不确定”的来源所在。
在相册里,记者看到了几张“毕加索”风格的画作。大红的底色上喷绘着若干个绿色的圆环,虽然在图形的造型上还没有格外的突破,但通过喷绘的方式画出的作品和鲜明的撞色依然让画面十分具有视觉冲击感。
网友: 《野蜂飞舞》能画出什么图案 通过弹琴的方式将自己的感情“画”在画布上还是头一回听说。网友猜测弹奏世界名曲后会得到怎样的画面。网友“廖贤明”给相册留言,“想知道一曲《野蜂飞舞》之后是什么图案。”而“王句晨”则好奇,“如果每次都弹同样的曲子,那么画出来的画会是一样的吗?”对于网友的提问,王浩臣在相册中予以了回复,“不可能一样,弹的节奏不一样,画布运动不一样,画布材质不一样……变量很多。”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庞然大物”背后的故事,记者联系上了王浩臣。他是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挺赞同网友“宋欣”概括的创作思路:学科交叉+无意识创作。他告诉记者,这个3.4米高的“大家伙”可以让弹奏者的情感“具体化”地呈现,“音乐和机械运动被图像化,同时被具象化,可视化的还有虚幻难以捉摸的情绪。”
作者: 工作量大得难以想象 谈及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王浩臣表示,自己对音乐和机械都比较有兴趣,也学过几年钢琴,了解钢琴的发声原理和构造。同时他也一直关注公共艺术中观众的互动。
在两个月的制作过程中,最难克服的便是“力度”问题。因为钢琴的按键力度和喷绘的效果紧密相关,所以怎样克服弹奏过程中的阻力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实验,王浩臣拟定了最终的方法,将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线接在了一起。只需要用很轻的力触发微动开关,便能控制喷嘴均匀喷出颜料。“每一种线的材质、每一段的长度、连接方法,都经过很多次实验。包括用什么样的微动开关、杠杆的力臂多长最合适,等等。并且还要考虑牢固、美观、制作难度、成本等等因素。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得经过类似的过程方得解决,所以工作量其实是大到难以想象。”王浩臣告诉记者。
猜测: 世界名曲PK“乱弹琴” 这个名为“不确定的表达”的作品获得了中国美院的毕业创作金奖,而在实际的创作中,网友们猜测的“世界名曲”弹奏出的画面效果其实并不一定比得过“乱弹琴”。
王浩臣解释:会弹琴的毕竟是少数,即便一个演奏高手,在美术馆中看到这样一个装置,会坐下来认真演奏一曲的也非常少。因为喷头和琴键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即便无规律的乱弹,也可能画出漂亮的画面。所以一个音盲比一个演奏家画得好看非常正常,希望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种无意识的艺术创作过程,这样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就达到了。新华报业网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