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
宋远方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高级文明形态。工业文明使人类社会创造出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教训之后产生的生态文明,其要义是以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为前提,着眼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促共赢,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来,全国各地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聊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指示精神,在山东省率先创建生态文明市,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明显成效。
发展与环保相互促进成就突出
在传统工业文明的理念之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发展路径必然是“先经济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首都伦敦号称“雾都”,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在城市弥漫百年之久,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造成几天内死亡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经过20世纪中叶以来几十年的治理,才有了伦敦今天的清新模样。匹兹堡上世纪初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当时整个城市烟囱林立、黑雾笼罩,至今保留下的一些熏黑的建筑,成为那个生存环境恶化年代的见证。从50年代起,经过半个世纪的环境改造和产业调整,匹兹堡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一跃成为全美最适宜居住城市,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带来了极其沉痛的教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至今仍在困惑着一些秉持传统工业文明理念的地区,认为二者不可兼得,强调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就顾不上环境保护,致使有的地方环境保护较好但经济没有搞上去,有的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而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之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2007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识到,聊城地处平原,人口稠密且分布均匀,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很差。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如果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的代价太大,而且一旦发生生态灾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路子。通过狠抓生态文明市建设,近年来,聊城市在持续保持农业全省领先地位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工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1407.42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294.08亿元,翻了近两番,总量在全省的位次由第13位上升到第7位。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改善。节能和减排两项指标在2006年全省综合排名双双第16位(倒数第2位)的基础上逐年攀升,到2010年上升至全省前第4位和第6位。由于同时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突出成就,2011年,聊城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称号,成为环保部成立后按新标准验收通过的全国第一个地级市。
近年来,聊城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发展起信发铝业、祥光铜业、时风机械、奥博特铜铝业、泉林纸业等一批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大型骨干企业。其中,信发铝业、祥光铜业是国家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泉林纸业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祥光生态工业园成为我国设在县域的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加减乘除互促共赢
树立生态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实践。为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自觉行动,2008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生态文明市动员部署大会,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共100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以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上级领导之重视,在全市上下产生强烈反响。随后,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出了“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GDP增长不等于财富积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等通俗易懂的理念和口号;采取报告会、党校培训、学习参观、新闻宣传、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入宣传生态文明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县(市区)、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单位、生态文明企业等创建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践行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发展生态经济,加快转调步伐。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加、减、乘、除”四项举措,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
“加”,即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调整。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抓好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节能环保的重点项目,确保新上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即使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最严峻的2009年,在全国全省大上项目的热潮中,聊城也没有上污染项目,所上的都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奠定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
“减”,即铁腕推进节能减排,努力降低生态成本。聊城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节能减排的压力十分沉重。在2006年节能减排指标双双列全省倒数第2名的严峻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背水一战,在省下达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调高指标,与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签订责任状,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三是强化源头控制。2009年代表山东省在国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中获得第一名;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乘”,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倍加”效应,增创发展新优势。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大批传统型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由大变强的深刻转变,信发、祥光、泉林等重点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新能源汽车、节能设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2011年,聊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除”,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做大“分母”调优结构。一产和三产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服务业,使“无烟产业”成为聊城经济的新支柱。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成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影响的生态农产品品牌。
切实加强考核,树立工作导向。目标考核是各级干部工作方向的“指挥棒”。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市的主要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在此基础上,又以生态文明市建设为核心,对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分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等7个方面,创造性地构建起一套设置科学、方便量化、适合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
互促共赢给我们的启示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实现互促共赢。聊城以自己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抓工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做到。
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最佳切入口。贯彻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有多种渠道,聊城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也就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既实现了节能减排,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使转方式、调结构有了具体抓手,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环保约束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发展动力。从聊城的实践看出,由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促进经济环保同步发展,使这一压力得到积极释放,倒逼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催生新工艺、新设备、新项目,带来新的效益,从而使压力变成动力,动力推动了发展。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必须有过硬的措施。一方面,决策者认识要清醒,意志要坚定,促使各级干部步调一致、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使新理念被群众所掌握,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创造力和自觉的社会监督力。为此,聊城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规模会议进行动员,制定了强有力的目标考核措施强力推进;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文明建设在聊城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作者系聊城市委书记)
作者:作者系聊城市委书记 (来源:大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