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给人或事贴标签,可以从近几年“最美XX”频繁出炉略见一斑。
最早获此美称的大约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给灾民婴儿喂奶的江油县公安局民警蒋小娟了。当时蒋小娟29岁,是一个6个月男婴的妈妈。5月14日,蒋小娟来到灾民帐篷区,看到四名婴儿只能吃一些水和稀饭,一名婴儿的母亲还在医院抢救。蒋小娟撩起衣衫露出乳房,轻轻地将乳头塞进婴儿的嘴里。一个母亲对婴儿的慈爱、一个人民警察对百姓的大爱,在这张照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蒋小娟给婴儿喂奶的照片在网络和纸媒上疯传,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最美女警察”。蒋小娟精神之可贵、网络语言之精准,令人击节称好。
不曾想到的是,此例一开,“最美”泛滥成灾,在电脑上输入关键词“最美”用搜搜一查,居然有194000000个结果,其中有确实值得大书特书的,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护士何遥等,但更多的是网民们信口加封的,“最美”被严重滥用,随便逮着一个人,只要他有一点闪光之处就冠以“最美XX”,最美的哥、最美警花、最美公务员……,甚至连“最美乞丐”也登堂入室,大放光彩。仿佛不用“最美”不足以表达对特定场合下特定人物的赞美,不用“最美”不足以体现特定场合下特定人物的崇高。
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每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的场合下充分展现其向善的一面,但如果都冠以“最美”,那么这个原本对美最极限的称赞也就成了最不值钱的口水话。我仔细查阅了一些被网友冠以“最美”的人和事,发现他们其实也就是做了一些本来就该他们做的事情,也许比其他人做得稍稍好些而已,与“最美”有着很大的距离。网友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人类良知的呼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过分地渲染、无限地放大,对当事人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在汉语中,“最”是一个程度副词,其基本字义是极限的,无比的。比如最大、最高、最好等等。最美,就是美到极致、美得无与伦比。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极致的美无与伦比的美,应该是表像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我无意去揣测那些被冠以“最美”的人是否确实达到了这一标准,我也相信他们就是表像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但我想还是少一些“最美”好。太多强调最美,是一种语言暴力,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伤害,因为最美在生活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只有美或更美。就像一则广告里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刘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