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青年引领农村信用文化
大学毕业时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余斌文,如今已成了家乡四川省彭山县的创业能人。日前,在团四川省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联合启动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建设中,余斌文和全省8000多名农村青年一起,在享受信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领着农村的信用文化。
2001年,余斌文从一所农业专科院校毕业,他就读的园艺专业被认为是一个“工作不好找,但挺适合创业”的专业。因此,毕业后没多久,他就回家乡彭山县种植葡萄。
近年来,到农村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资金始终是困扰这些创业者的难题。余斌文也一样,第一期投入的两三万元是从亲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的。而后,他的葡萄种植基地经历了几次扩张,从12亩发展到后来的60亩,每一次扩张都面临着一次资金的考验。
他记得,2007年他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到信用社贷款,迟迟未办下来,原因是对方不了解他。直到最后政府出面协调,还带着信用社工作人员到基地去实地考察,他才办下来一笔3万元的贷款。可是,时间已过去4个多月。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征信管理处处长祁红表示,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是,一方面缺少金融资源,另一方面融资成本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贷款利息高,是因为风险大,风险大又是因为金融机构对农民的信用状况不了解”。
在农村金融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越来越多青年投身农村创业的背景下,团四川省委、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决定启动相关措施,改变农村融资难的困境。2010年9月,双方联合启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试点工作,在全省10个县推动评审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
余斌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能被评定为信用示范户,得益于他此前所积累的信誉。过去每次贷款,他总是及时还贷,由此赢得了金融机构的信任。现在,在团彭山县委和人民银行的共同推动下,这种信任变成了一张“信用身份证”。
随后的第一笔贷款,就让余斌文感受到了信用示范户的魅力。2011年底,凭着信用示范户这张“信用身份证”,他仅用3天就办好了一笔50万元的贷款。
对余斌文来说,这意味着更高效的产出。“因为资金有限,从12亩扩大到30亩的规模,我花了4年时间。而后来,从30亩到60亩,我仅用了两年。现在,我正准备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一个80亩的基地。”余斌文说。
余斌文不是个案。几百里之外,同为试点县的四川筠连县,农村青年钟国均投资建设面粉厂。在团筠连县委和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支持下,他以信用示范户的身份,通过信贷绿色通道,迅速办理了10万元的信用贷款。现在,他的面粉厂每月能固定生产面粉50吨以上,年产值约240万元。
2011年12月,团四川省委、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再次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四川全省181个县(区、市)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
团四川省委统计显示,目前四川全省已有超过8000户农村青年被评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这项工作正推动着农村青年享受着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各种好处。
事实证明,信用正在变成效率,也在变成财富。在农村,有的小额贷款产品的利率可高达基准利率的4倍,而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利率可被降至低于基准利率,大大降低了农村青年的融资成本。
团四川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部长王超表示,这项工作更大的收获在于,农村青年逐步提升的信用意识和履约能力正在形成一种可贵的诚信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