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现场目击:穿越38年时光的“扁担电影院”
新华网合肥6月24日电(记者徐海涛)一个人,一根扁担,挑起一家“乡村电影院”。从22岁到年逾花甲,风雨无阻,安徽肥西农民张俊青让百万乡亲免费看电影。银幕流转38年,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6月的傍晚,暑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张俊青已开始在镇东头的空地上布置场地。升银幕、拉电线、架放映机,因3月份刚做过大手术,他的动作略显迟缓,老伴、哥哥和几个村民都在帮忙。
大喇叭一开音乐响起,电影就要来了!三三两两的村民摇着蒲扇走来,几个大孩子兴奋地追逐打闹,一岁半的嘉嘉在外公鼓励下“跳舞”。一边是新建的“新农村”徽派农庄,一边是青青稻田和水塘,随风而来的惬意渐渐围拢。
“我从小就迷电影。”张俊青是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八里村人,十八九岁时到处追着电影看。有一次晚上回来遇上大暴雨,一个同伴看不见路掉水里了,“回到家我就说搞一台放映机,咱们自己放电影!”
张俊青身上有一股执著劲。为了申请放映机,他一连几天到乡政府“硬磨”。有了名额又没钱,把娶媳妇的500块钱搭进去,再东借西凑一共2400块买了台胶片放映机。
第一场电影,张俊青放的是黑白片《梅花街》。放完后1000多个村民热烈鼓掌,然后集体要求:“再放一遍!”
“爱看我就放!”从此,一根扁担挑起100多斤的放映机、发电机,走乡进村放电影就成了张俊青的主要生活内容。“天天放,过年过节也放,下雨下雪到村小学教室里放。”张俊青说,最远一次是去60公里外的金桥乡,“早上8点出门,走走歇歇,晚上到地方正好开始放电影。”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城里的电影院经历了从胜到衰又再次兴起的曲折。但张俊青的“扁担电影院”只取决于他的热爱与执著,七八千人的大场他放,一二十人的小场也给照顾。每年放映不少于270场,算下来38年超过1万场,数百万人次看过他放的电影。
夜幕降临,张俊青放下与记者的话头,打开箱子让观众选片子。既有新片像《新少林寺》、《大地有爱》,也有老经典《喜盈门》。七嘴八舌,大伙挑中了《李天佑血战四平》。
电影开场,张俊青聊起了这几年的新变化。“2004年我买了一辆面的,放电影可以跑得更远了。2007年开始,放一场电影国家给100块钱补助,去掉片租、油钱,还能剩三四十。”
“我放电影不是为了钱。”张俊青说,他从来不卖票,“以前有的村会给几十斤大米,现在出去看大门都比这挣得多。”
多年来,张俊青一边干农活一边放电影,村里很多人家建起了楼房,他家还是平房。家里最好的一个房间里,放着陪伴他走过青年、中年的6台放映机和几十盒胶片。
今年初,张俊青被查出患有胃癌,3月份接受了胃切除手术。术后只在家休养了29天,“没办法,看着放映机着急。”他说,到今天又放了81场了。
张俊青的儿子在城里开出租车,跟老爸说把房子按揭还完了就回来“接班”。“年轻人有自己的路,我不强求。”张俊青说,现在农村电视早已普及,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电影“银幕大、人多热闹”,去年镇上也给了两万块钱买音响、话筒,“我还是那句话,只要有人爱看,我就放!”
作者:徐海涛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