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在返回舱进行训练。图/CFP |
随着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刘洋正式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也使全球57名女性组成的女航天员队伍中,有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批优秀的中国女飞行员队伍,以及十数年的艰苦训练,成就了这次举国瞩目的飞天之旅
本刊记者/刘炎迅
6月15日,神舟九号飞船预定驶向太空的前一天,空军指挥学院大校军官萧邦振在北京空军指挥学校内对《中国新闻周刊》笑言:“不是我眼光好,而是她们确实优秀。”
2009年,萧邦振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第一批至第七批女飞行员的书,名为《飞上天的花儿》,在第七批飞行员中,他选择了两个人:刘洋和王亚平。
三年后,这两位第七批女飞行员的代表,恰好正是中国的第一批两名女宇航员,而第一批女宇航员候选名单的15位成员,也全部来自第七批女飞行员。
6月16日18时37分,随着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刘洋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也在全球57位女性组成的女航天员队伍中添上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出生于改革开放伊始之年
第七批女飞行员几乎全部出生于1978年。在一篇自述里,刘洋这样定义自己出生的年份:“我出生于改革开放伊始之年。”
这批女飞行员,是中国空军在文革结束后招收的第三批女飞行员,也是第一批清一色独生女的飞行员。她们当中的大多数,在选择成为飞行员时,仅是一时心动。
刘洋也不例外。
1997年,她在准备高考时听了一场航空公司的招飞动员报告,该公司列出了优厚的工作待遇和极期苛刻的条件,在中国读完大学后还会由公司送到澳洲接受培训。刘洋十分神往。无奈,这家航空公司只招收男生,不招收女生。她有点不服气:“凭什么认为女的就不行!”
没多久,空军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的消息传来,由于刘洋的身高、视力等都初步符合条件,刘洋的班主任立即帮她报了名。空军女飞行员每隔八年才招收一次,其选择标准较航空公司也更加严格。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飞局济南选拔中心(以下简称济空中心)负责这次招飞工作中山东和河南地区的选拔。6月12日,计划科科长连毅飞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了《济空1997年山东省女生心理选拔测试》分数登记表,刘洋和王亚平两人的总评一栏都是:“优秀”。
时隔15年,当年的济空中心主任、全程参与招飞工作的程学哲还对刘洋和王亚平二人印象深刻。
程学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飞行员的体检极其严格,包括眼科、外科、耳鼻喉科、内科、血压、心脏等主要几项。此外,由于飞机驾驶舱空间有限,对身高和体重也要进行筛选。一些平常感觉不到的问题,都可能会对飞行任务的执行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比如耳鼻喉,在高速飞行的高空,机舱内会产生巨大的重力压迫,会对耳鼻产生很大的承受力。”
初选的一万名学生,第一轮筛选后,只留下一千名左右,其中,女生只有200名。1997年春天,他们汇集在济南接受第二轮筛选,共有136至141个项目,除了对此前的项目复查外,还增加了心电图、脑电图、转椅测试、心理测试、飞行模拟器操作测试等。
程学哲介绍,这一轮其实是与飞行员相关素质的测试,也称为职业选拔,要测试年轻人的心理素质、复杂情况快速判断的能力、双手协调能力、抗眩晕力、模仿能力以及瞬间记忆能力等。
程学哲还清晰地记得,那次心理检测分两组,一组是动作操练,一组是面试,满分均为6分,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在4分左右,好一点的有一个6分,或者两个5分,而刘洋和王亚平都是双6。这也是程学哲印象深刻的原因,“得双6的孩子很少很少”。
测试现场的王亚平黑黑瘦瘦,程学哲听说她会武术,就笑着对她说:“耍耍看嘛,别光说不练。”王亚平不含糊,当即作了几个武术动作,有板有眼,动作麻利,人显得很泼辣;刘洋则“走起路来就像个小运动员,脚尖一踮一踮的,敏捷、灵活”。
体检考官的那些老飞行员当时评价说,这批孩子中有七八个颇具灵气,“能飞出来”,在空军中,这是相当高的评价了,“其中就有刘洋和王亚平”。
在这一轮筛选中,1000人里通过的约有400人。
1997年高考结束,文化课成绩达标的通过第二轮筛选的学生,还要接受第三次体检。这次体检之后,济空中心的正式录取结果是:13人。
刘洋和王亚平,正在其中。
开学后,程学哲还特地去了一次飞行学校看这批孩子,当时看到刘洋和王亚平腰杆笔直地站在队列里,“已经有点军人的模样了”。
航校里的“文艺女青年”
第七批女飞行员共有37名学员,全部在长春飞行学院学习,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航空大学里的飞行员训练不分性别。除了要学习和其他大学一样的文化课程,航空大学为训练飞行员,还设置有军事课,包括理论、技能、战术、野外综合训练、实弹射击、器械体操等。军体课平均每周要上三至五次,这些此前柔弱的女生,从此要练习引体向上、旋梯、固定滚轮、单杠、篮球……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她们从一名普通青年,转变为军人、飞行员。”第七批女飞行学员当年的队长王贵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