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报业网
摘要
本周一,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遇害的香港导游谢廷骏出殡。上千港人自发前来哀悼,送别这位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公民。谢廷骏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既是其个人公民素质的体现,也可以说是香港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如果一个社会里族群矛盾或其他矛盾及民众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反而会增加误解,越积越深厚,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而此时,政府往往处于很高的位置,去教育、甚至打压民众,效果适得其反,还不如通过公民社会团体更有效。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
本周一,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遇害的香港导游谢廷骏出殡。上千港人自发前来哀悼,送别这位在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公民。谢廷骏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既是其个人公民素质的体现,也可以说是香港公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此同时,人质事件发生后,香港社会各界的理性和行动力同样可圈可点,八万人的大游行井然有序,民间团体在第一时间向市民提供各种心理援助。人质事件最终走上文明的轨道,负面情绪得到化解,没有演化为族群矛盾。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分析,遇到冲突和负面情绪时公民社会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此次事件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
如今,内地已把公民社会建设提上了日程,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尽快建成公民社会。香港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就像一面镜子照着内地,可以说香港为深圳建设公民社会提供了一个正面示范。
家庭
香港主人安抚惴惴不安菲佣
“不要害怕,做回平常的自己”
理性、保持平常心,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发生后,这是大多数雇用菲佣的香港家庭对待菲佣的态度。
Eva是一名家庭主妇。今年7月19日,她刚雇了一名菲佣Lorna.Lorna30多岁,之前一直在沙特工作。和在港的其他菲佣一样,每周日,Lorna都会和同乡到特定的地方聚会。Eva表示,平时,她和Lorna也只限于家务交流。Eva会向Lorna交待每天的工作流程。比如早餐吃什么,每餐的分量大概多少。“Lorna的工作表现一般,可能她刚来香港不久,还需要时间适应。我愿意给她更多时间。”
不安的菲佣向主人道歉
8月23日,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发生当晚,当Eva看到电视的直播画面时,“惊呆了,很压抑,很愤怒。”“菲律宾警察无能”等字眼深深地凿在她的脑海中,她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去菲律宾旅游。
而此时,Lorna并不知道在自己的家乡正上演着让人寒心的悲剧。Eva的心情稍微平复后,把这件事简单地告诉了Lorna.“我无法详细地和她描述事发经过,只是和她说了有这么一回事。”L orna当时的第一反应是:“I can‘t understand,unbeliev-able!”(难以置信)。随后,Lorna从同乡的口中陆续知道了事件的细节。
Lorna的心情变得很低落,并产生畏惧感。8月29日星期天,Lorna不再像往常一样,上午去教堂做礼拜,下午去九龙土瓜湾和同乡聚会。她和Eva说,很害怕,担心自己会受到人身攻击;并再次向E va致歉。“Lorna的神情有点痛苦,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刚来香港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在自己的家乡发生如此不可思议的事。”Eva安慰她,希望她能以平常心对待这件事,并表明作为雇主,自己也会理性区分对待她和这起事件的态度。总之,Eva一再强调:不要害怕,做回平常的自己。
一周后,Lorna的心情逐渐平复。她照常做着每天应该做的家务活。当Eva在看报纸时,她会主动凑上前,看看报纸上的图片。有时也会看看电视新闻有关这起事件的报道。
Eva说,虽然这件事对港人的打击很大,但是我们需要菲佣的服务,而且这确实和菲佣无关。“我们相信去菲律宾调查的香港警察能还死者、还香港人一个公道。”
他们就像一家人
Vilma在Vivian家做了多年菲佣。30岁时,她来到香港,转眼已经6年。Vilm a对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Vivian对Vilma的表现也很满意。“Vilma很会带小孩,大家天天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而且,Vilma也不八卦,不多嘴。”
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后,Vivian并没有主动和Vilma谈起这件事。但是,Vilma发现和往常相比,雇主总是开着电视,时刻关注即时新闻。她依稀知道了8名港人在自己的家乡惨死。Vilma主动向Vivian询问事情的经过,并表示很难过、很震惊。Vivian告诉她,让她放心,不会因为这件事针对她个人,对待她仍没有任何的变化。
由于家庭原因,Vilma即将离开香港。Vivian又向有关机构重新申请雇用菲佣。她说,并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请印尼佣人,“因为这只是菲律宾政府的无能。”而且,菲佣在带小孩方面确实很拿手,又会说英语,沟通较顺畅。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很多雇用了菲佣的香港家庭表示,一般而言,一位菲佣会固定在一个香港家庭工作很长时间。比如,有的菲佣会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直至18岁;有的菲佣熟悉老人的生活规律,还会给老人打针。这些香港家庭和菲佣朝夕相处,就像一家人。所以,在对待菲律宾人质事件和菲佣的态度时,大多数香港人能做到理智区分。就像V ivian所言,“谁无能,谁能干,我们心中有数。”
行动
八万人游行不留纸片
谩骂始终没出现,三小时游行保持理性和克制
8月29日下午,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附近的地铁口人潮汹涌,8万港人冒着酷暑,从港九新界西面八方齐聚维园,他们身穿黑白素衣,神情凝重哀伤。他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维园大球场;他们拥有一个心愿和目的:痛悼菲律宾事件遇难同胞,抗议并催促菲律宾政府彻查真相。
前所未有的全港团结
在维园的各个入口,都可见有人带来一簇簇黄丝带。一名背着书包、满头是汗的10岁女孩向市民递上黄丝带,市民纷纷把黄丝带系在手腕上,然后有序步入大球场集合区。
球场内排队的队伍中,有面容肃穆的中年女士,有手持白花骑在大人肩膀上的孩童,还有之前激烈抗议高铁的80后阿军“这一刻我们都是香港人。”
下午3时整,大会宣布默哀三分钟,整个球场变得更沉默,哀乐响起,不少人饮泣,更多人强忍泪水两眼通红。
这次为哀悼死难者举行的大游行,是由立法会组织,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参与组织和行动的立法会议员张国柱说,以往游行是由政党或者利益团体发起,但这次是左中右政团一起合作;几乎只要是港人,支持这次游行就会参加,“这次是‘香港人’三个字的浓厚色彩!”
组织方事前已经明确了主题:静默游行,痛悼同胞;在游行前再次呼吁港人,不要高喊任何口号,不要挑衅性的示威牌。
游行的市民有8万人,其中有扶着拐杖的八旬老者,有推着婴儿车的一家老小,还有携带爱犬的外籍家庭,三条大狗的脖子上也绑上了黄丝带。
在历时3个多小时的游行中,8万多港人纵使内心多么愤怒,但谩骂和口号始终没出现,沿途参加的港人不发一言,眉头深锁,保持着理性和克制。全程几公里的游行路途,没有留下丝毫纸张碎片,仅在终点遮打花园的铁栏杆上,遵照主办方提议,每个人把手上的黄丝带取下,绑在铁栏上,结成一片寓意团结、怀念的黄色花海。
平和游行表达诉求需要过程
张国柱透露,立法会也担心会出现抗议示威的场面,甚至对突发情况有所准备,但是“香港人表现出了智慧”,因为大家知道,这次事件不是激情的,静默反而是一种力量。
有人称香港是世界的“游行之都”,张国柱认为这是历史造成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人要申请游行表达意愿根本是不大可能的。到了90年代,香港增加了区议会和代议政制等,港人和团体除了开记者会,开始采取步行的方式去告诉社会和政府“我们需要什么”。
从当年开始,香港的游行就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在不影响正常秩序的前提下表达民意,这样的步行方式逐渐被社会接受,就算政府会有规管,但也不会禁止。
张国柱议员指出,这样的风气和习惯需要长时间去养成,团体和市民每一次都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如果在队伍中有做不好的,破坏秩序的,团体应该与其立即切割,让他明白活动的性质不容改变“例如香港也有时会出现某些人赖着抗议不愿走,但主办者会宣布活动已经结束,平和游行不容闹事”。
张国柱还在立法会上呼吁,希望静默游行中的港人团结精神不是昙花一现。张国柱对记者表示,一个民族通常在遇到外侵时会表现出空前的团结,而菲律宾事件是类似的情况。港人可以就此看得更远,“不仅对外要团结,社会也应该团结”,例如在民生的事务上,社会各界和各党派是否可以朝着同一个目标去表达,共同向政府表达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相同的合理的结果。
团体
组织自发呼吁理性包容
平机会没收到任何菲律宾人被港人不公平对待的投诉
“这一刻,我真是好憎在香港的菲律宾人,但我又明白他们是无辜的,心里好矛盾。”港人阿R O Y的话,说出不少香港人的内心感受。
全港机构各司其职做好本分
而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在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后两天就发表了声明,首先对惨剧深感哀痛,并向受害者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同时,平机会促请社会各界人士秉承香港人一贯包容明理的优良传统,保持冷静克制,不要迁怒无辜者,包括在香港生活或旅游的菲律宾人士。并一再提醒香港是包容的社会,市民对此一向引以自豪,我们应避免种族仇恨或冲突发生。
平机会发言人告诉记者,截至上周,平机会没有收到一宗关于菲律宾人投诉被港人不公平对待的个案。与此同时,平机会告诉记者,香港对于社会上的少数族裔是有法例保障的,对人质事件发表声明一方面是保护菲律宾人,同时也在保护港人,双方是平等的。
平机会发言人说,香港有反种族歧视条例,如果有人因种族原因受到不良待遇,经调查后,的确违法该条例,平机会会接受投诉,若调解不成功,当事人有权入禀法院。平机会认为有法例的保障是很重要的,而每个人在观念上的平等才是最关键的。
社会机构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有心理专家直指,菲律宾人质事件对港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更甚于“9·11”,而香港的多个心理干预机构也在事件发生后自发采取了行动。
香港社会福利署立即随港府专机飞抵马尼拉,跟进死伤者家属的需要。家属及幸存人质回港后,社署继续针对每一个家庭和个案进行跟进,包括心理、经济以及日后生活安排等众多方面。社署发言人认为这是分内的事,也是政府的职责。
更值得称道的是民间组织的跟进。香港红十字会与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属下的危急事故小组,在人质事件发生后即时启动,为港人提供接连数天的专门“电话心理支持服务”,为心理受影响的人士提供心理支持及情绪辅导服务。
在心理热线开放的5天里,心理干预组织累计接获超过720宗求助个案,其中事发后第二日接获求助电话最多,达302个,而在第5日当天截至下午5时,来电数量已减至23个。
有机构在事后总结道,多日来的求助个案以成年人为主,当中超过六成半为女性。另外,七成人士表示因接触到人质事件的相关报道及信息而触发不安的反应,有近4%的求助人与事件中的受害者相识或属其亲友。
香港红十字会心理支持服务顾问及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家胡洁莹博士并未对机构的行动作出评价,而是表示,热线的求助数字反映香港市民愿意通过电话寻求心理服务,以纾缓不安情绪及寻求专业意见。近两天来电数量下降,也显示了市民的情绪可能逐渐平复。
临时心理支持热线关闭后,香港红十字会仍没有关闭求助渠道,而是通过电话录音告诉港人,如有需要拨打日常的求助热线,仍会有专家提供帮助。
整个香港洋溢着爱心
人质事件发生后,香港社会各界也纷纷献出爱心。为了协助在劫持事件中不幸遇难家庭的遗孤,香港东华三院成立特别教育基金,筹款总额100万港元。据透露,基金可以资助受助人从现在开始到他们完成大学教育。香港旅游业界还发起了向英雄导游谢廷骏家属募捐活动,康泰董事长黄士心私人为他发放慰问金20万港元。
而在香港政府为遇难者设立的Facebook专页上,几十万人加入这个群组并留言,有网友表示,不幸事件已经发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促使各方还原事件真相,以慰死者,同时也要集聚力量支持死难者的家属勇敢坚强地生活。
透视
港人理性“超越华人世界”
体现了对不同族群的包容
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健民表示,在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香港人体现了团结感:危难时刻,互相扶持。不过他强调,更值得关注的地方是事后社会涌动的一股负面情绪。一些港人不但对菲律宾政府有怨气,甚至认为菲律宾整个民族很无耻。少数极端人士更把矛头指向在港工作的菲佣团体,族群的矛盾一触即发。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也有相同的顾虑,他坦言事发后最担心两种情绪蔓延香港。一是担心港人对菲律宾政府漠视生命的“愤”以及对同胞无辜罹难的“悲”会演变成种族主义情绪。他指出,事实上香港社会中港人和菲律宾人地位并不平等,大多是雇主和佣人的关系,现在自己家佣人的国家发生这种令人发指的惨剧,这就存在爆发极端情绪的可能。二是对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一种华人的优越感。我们往往仰视强国,俯视弱国,而真正成熟的公民社会是既不仰视强国,也不俯视弱国。
所幸的是上述两位人士的担心没有成为现实。因为香港是一个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最明显的特质就是有理性精神。遇事不用暴力,采取情绪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阿拉伯、南亚以及近年来自大陆的新移民,不同族群的人能很平和地相处于一个社会,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宽容性。
陈健民还特别提到,这次事件中有两个有效化解族群矛盾的公民社会团体。第一个是宗教团体。事件发生后,香港的宗教团体为在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中遇难同胞举行了多场祈祷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本土的宗教人士邀请了菲律宾的宗教人士一起参与,请菲律宾的牧师为香港死难者祷告“这体现了一种宽容的精神。”当港人目睹那些虔诚地为死难同胞祷告的菲律宾人也情不自禁流泪时,和解的信息已经传递到每个港人的心中。
第二个公民社会团体是香港的融乐会。这是香港一个专门推动不同族群融合相处的组织,创办多年,颇有经验。在菲律宾人质事件发生后,他们预料到了潜在的族群冲突危险,第一时间发表公开言论,希望港人冷静、克制,用理性精神面对灾难。
陈健民强调,一个公民社会必须要有这样的公民团体。事件发生时,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凭借个人的力量去呼吁、宣传一种理念,甚至调解矛盾,这是杯水车薪、力不从心的。团体比个人更有力量、说服力,并有经验、有渠道,知道如何化解矛盾。
陈健民形容,这次事件港人的态度“超越了华人的世界”,既表现了对受害同胞的关注和团结一致,也体现了对不同族群的包容。他认为内地在建立公民社会时,可以借鉴这点。如果一个社会里族群矛盾或其他矛盾,以及民众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反而会增加误解,越积越深厚,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而此时,政府往往处于很高的位置,去教育、甚至打压民众,效果适得其反,还不如通过公民社会团体更有效。这也是一个公民社会应该具备的功能,也就是遇到冲突和负面情绪时,公民社会内部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次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中,港府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由于此前的泰国政变时港府反应太慢,遭来很多港人的严厉批评。港府正是吸取了上次事件中公民社会的批评与建议,在这次菲律宾人质事件中,港府反应迅速,处理妥当。香港大学的民意研究计划调查也发现,在马尼拉人质事件后,行政长官曾荫权和多名司局长的民望显著上升。曾荫权的民望更是创近两年新高。这也体现了公民社会监督政府的重要职能。
统筹:
南都记者 谢江涛
采写:南都记者 黎媛 陈颖镭
(转自2010年9月8日新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