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北京6月30日电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得到媒体和公众普遍关注。这一中国科研明星项目,花费多少?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就此,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原总工程师方书甲6月29日接受科技日报等媒体采访时称,“蛟龙”号研制费用不到2亿元,而潜在价值远高于此。
研制费用不超2亿元
"蛟龙’立项和试验阶段我都参与了。经费方面我比较清楚。”方书甲说,“我们申报863计划项目,1998年批下来的是1.8亿元。”
方书甲表示,1.8亿元是研制“蛟龙”号的费用。实验经费则由海洋部门解决:易损件(主要是电池和易被海水腐蚀的部件)换装大概2000万元;船舶航行的费用,包括人员费大概5000万元。
方书甲介绍说,“蛟龙”号经费并不宽裕,一直是以“干打垒精神”节俭办科研。比如用来配合“蛟龙”号实验的“向阳红09”船,就是一艘超期服役的旧船,花费降到最小。
深潜应用价值巨大
深潜技术未来可能大幅降低油气勘探成本。“在‘蛟龙’项目论证阶段,中海油就很支持,因为他们感到深潜的技术缺乏。”方书甲说。
用于勘探海底石油的勘探平台,每台高达50亿元以上。它在海上航行和工作期间的几个月里,费用至少每天50万美元。而载人深潜器可以在平台勘探之前,进行浅探取样。“时间不到12小时。这样就能用陆地上的勘测方法,去分析、去伪存真和引导。成功率大得多,成本小得多。”方书甲说。
而且,海底大量的多金属矿产,比如锰结核的开发,也离不开深潜技术的帮助。
深潜可以推进基础科研。方书甲举例说,“蛟龙”号可以在海底布放地震探测装置,通过浮标和卫星传递给科学家,通过装置研究海啸等现象,这是拖船等设备做不到的。另外,海底生物、海底热流和可燃冰也只能通过深潜去研究。
不仅如此,海底电缆维修等工程任务,也是需要深海潜水器发挥的领域。
高技术难以“山寨”
美国导演卡梅隆深潜到1万米以下,也是近期常与“蛟龙”号对比的一个事件。
方书甲表示,两者的技术难度相差很多。卡梅隆的潜水器只是一个耐压容器加上了负重,在深处丢掉负重浮回海面。而“蛟龙”号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操纵机械臂、摄像,还要与海面通讯,难度就大得多。
方书甲介绍说,之所以要搞载人深潜,是因为深海情况复杂,应急处理方面,有人下去会强很多,比无人深潜更有效率。
"蛟龙’号有3个耐压壳体:载人舱、电池舱和仪表设备舱。”方书甲说,如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都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这些没法‘山寨’,不是照着图纸就能仿制的。”
另外,方书甲表示,“蛟龙”号从论证阶段到现在,没有任何军用功能,但它对深水潜艇设计可以提供参考。(记者 高博)
《科技日报》(2012-07-01 三版)
(中国科技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