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电影逻辑:从现实回到现实
多年以前,陈凯歌以精英姿态和知识分子气质杀入影坛,在经过向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尝试失败之后,兜兜转转再度回归现实语境。
本刊记者/吴子茹
“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被老虎咬了一口。” 陈红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无极》公映之后她与陈凯歌的感受。2006年,这部打着好莱坞特效技术的魔幻商业大片让观众和评论界大感失望,陈凯歌被批评为“江郎才尽”。
陈凯歌部分电影作品:《黄土地》(1984) |
而早在1984年,陈凯歌刚刚出道就以《黄土地》引起了中国电影界的极大关注,他所得到的评价恰恰是“才华横溢”“最具知识分子气质”。在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贾磊磊看来,陈凯歌的电影“难于定义、难于分类”。农村和城市、现实与历史,陈凯歌并没有把电影固定在某一个类型中,但“他迟早会对现实表述他的看法,不论这种表述是嫁接在商业电影的框架上还是植入到历史题材的影片中”。
显然,新片《搜索》是对现实的直接表达与介入。虽然陈凯歌现在显得更加平易,不愿提及对观众的引导而更愿承认电影的娱乐工业的属性,但他毕竟兜兜转转从现实又一次回到现实。
“我们在电脑特技上是栽了大跟头的”
新千年之交,陈凯歌进军好莱坞,创作他的电影生涯中第一部外语片《温柔地杀我》。这一年,陈红刚生完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以家属身份陪着陈凯歌到伦敦拍片。西方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成熟深深震撼了陈红,“1997年也看他拍《荆轲刺秦王》,觉得导演要干的活太多了,连租场地、演员的档期问题都要考虑,每天都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心。”陈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好莱坞拍电影的体制太震撼了,两种极端的对比。导演只要做好自己的创作,制片把所有的舞美啊、摄影啊,都给你安排得好得不得了。当时我就觉得好莱坞之所以成为好莱坞,有它自己的原因在里面。”
从《和你在一起》开始,陈红除扮演角色“莉莉”外,第一次承担起了陈凯歌电影制片人的角色。陈红说想借这个机会,将她在拍摄《温柔地杀我》时学到的好莱坞制片方式在中国进行一次实践。
而他们要实践的远不止制片人制度,他们有更大的野心。陈凯歌和陈红商议,决定拍一部使用“好莱坞特技效果的魔幻商业大片”,“当时我们的心很大,想做一个有关人心的寓言童话。” 陈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就是《无极》,雄心勃勃的“中国式好莱坞大片”。它是陈凯歌电影逻辑中突然转折的一环。和之前的陈凯歌出品相比,它走出太远、太乖张、太离奇。人们无法接受曾经那个皱着精英主义的眉头,用电影反思现实的导演做出了一幕夸张荒诞、充满艳丽色彩的电影。
这部影片耗资近三亿五千万人民币,制作历时三年多,一反陈凯歌电影中朴实、低调、艺术化的风格,旨在“用特效营造中国文化氛围”,追求好莱坞式的技术和魔幻商业大片效应。在《和你在一起》中积累了一些失败经验的制片人陈红,这次在《无极》中将好莱坞制片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真的是事无巨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谈,甚至小到连盒饭的事都做。”这是一部好莱坞史诗大片规格的全新尝试。
尝试失败了。
《无极》上映后,有人说陈凯歌试图走出象牙塔,思考电影的投资与回收这个问题,但是“走得太远太快了,一下子就从本土中国走到了好莱坞。”随之而来的恶搞事件中,陈凯歌再度被网友进一步负面化。人们认定,陈凯歌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他无法面对当下转型期的现实,而企图进行商业化的尝试又如此尴尬。
陈红向《中国新闻周刊》坦陈,当年决定拍《无极》,是想对商业题材做一种尝试。可是中国的市场并没有那么大,“好莱坞能花那么多钱,他的市场是全世界”。但实际上,口碑与市场往往不成正比。这部广受诟病的商业大片最后并没有亏钱,相反,“光(出资方)中影集团就赚了四千万”。
陈红说,当时她拿着预算去找好莱坞相关人士评估,结果光电脑特技就估了两千万美金。“我们的市场只有在大陆,我能忽悠那么多钱,但是你敢花吗?”陈红习惯用反问回答记者的提问。“当时因为不懂特技,还被人讹了很大一笔钱。就像是被老虎咬了一口那个感觉。我们在电脑特技上是栽了大跟头的。”《无极》是陈红第一部尽心尽力参与制片的影片。从制片人的机制,到拍摄的技术、手法和理念,都从最大限度上追求好莱坞式的效果。直到现在,制片人陈红也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陈凯歌的选题从来没有变过,从骨髓上,从灵魂上是从来没有变过,《无极》只能说是个魔幻片、是个商业片,但是创作灵魂是从来没有变过。”陈红说。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