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过低”并非财政收入增速的理由
2012年07月16日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宏观大势
实际上,我国10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我国GDP增速,更远高于同期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据新华社报道,7月13日,国家财政部宣布,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3795亿元,为2002年全年的3.43倍。
乍一看,我国10年来财政收入的持续大幅增加,某种程度上,亦是我国1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之一,因为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带来财政收入的相应增加。
尽管如此,财政收入似乎仍有提高增速的必要。报道中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但人均财政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之后”。而之于我国民生保障仍处于“广覆盖、低水平”的现状而言,需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增速,以此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水平。
但是,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因为,人均财政收入是否过低,应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参照。虽然,我国当下人均财政收入排世界100位之后、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发达国家的8%左右,如果仅以我国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发达国家10%左右相比,似乎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仍有相应提升的必要。但是同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仅为发达国家的4%不到,这充分说明,就整体而言,我国当下人均财政收入不是过低、而是相对过高。
此外,提高人均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收入总量,并不必然导致民生保障支出的同比例增加。以2006-2011年为例,我国财政收入从1.89万亿元增加至10.4万亿元,增幅高达5.5倍,但同期我国民生保障支出(不含教育支出),从近1.3万亿元增加至2.8万亿元左右,同期增速仅为2.2倍。
还有,在缺乏财政预算硬约束之下,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之于民生保障的提高,其边际效应是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对于预算相对软约束的各级政府而言,即意味变相增加了其浪费、甚至贪腐的空间,这从我国居高不下的“三公”支出即可窥之一二。更为重要的是,在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90%左右的特定国情之下,我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必然会相应增加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压力,从而增加整体经济的运行成本。
由此可见,所谓我国人均财政收入过低,不仅与我国相对更低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伪命题,更不应成为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大幅增加的理由实际上,我国10年来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我国GDP增速,更远高于同期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我国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是2002年全年的3.43倍为参照,我国今年上半年GDP总额仅为2002年全年的1.89倍,而我国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更是仅为2002年全年的1.62倍。
因此,未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应进入渐进降低轨道,通过相对降低我国企业和民众的税负压力,从而尽快激活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还应调整我国财政收入过度偏重税收收入的结构性失衡,通过增加国有企业收益分红比例,并提高我国庞大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水平,从而将税收收入占比财政收入从当下的90%左右陆续降低到80%以下。
此外,我们更应该通过强化预算硬约束,确保我国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增幅整体不低于财政收入增幅。(杨国英)
作者:杨国英 (来源:新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