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一名卧轨轻生男子,年仅20岁的实习铁警李博亚毫不犹豫冲下铁轨,双腿不幸被轧断。事后,山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李博亚的英勇行为令人尊敬和动容,但由于他当时正在执勤,救人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从相关法律条文上来说,并不能被认定为见义勇为……(7月14日《山东商报》)
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李博亚车下救人的壮举,或许确实不能满足见义勇为的所有要求。但如果一味地将这种舍生忘死的职务行为与见义勇为割裂开来,显然更为不妥。
面对飞驰而至的火车,面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路人,李博亚能够抛开个人的生死对其施以援手,非常人所能做到。这种超乎寻常的献身勇气,固然源自一种守土有责的职业素养,更离不开扶危济困的个人自觉。这两种可贵的品质,同属于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值得所有人钦佩赞赏。我们不能因为过度地关注李博亚的铁警身份和职业素养,而忽视了他身上那种高尚的个人品质。
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处处以法律的标准去界定见义勇为行为,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人为抬高了见义勇为的门槛。而一旦见义勇为变得高不可攀,不仅会让公众产生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更可能削弱整个社会人心向善的动力。试想一下,如果李博亚被见义勇为称号拒之门外,就会失掉很多抚恤机会。有鉴于此,很多人在面对类似状况时,很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很明显,即使因为失职被处分,总比受伤之后少人问津更好一些。
在公众价值观亟待整饬的今天,不应过多地苛求细节,应加倍珍视并嘉奖每一桩善举,让每一个为公益做出牺牲的人都得到社会的肯定。李博亚救人固然是在履行职责,但他献身的勇气、付出的代价,已完全超越了职业的要求,也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人类本能的“尚义”与“大勇”。他完全配得上见义勇为的称号,正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典范,更是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 (李康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