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门三公93亿税总一家独占20亿
截至昨日,已有至少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去年决算和“三公”经费的情况。财政部统计,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其中国家税务总局一家去年三公决算经费逾20亿元。
报告解读
决算内容丰富实际支出微降
从已经公布数据的部门来看,相比去年,2011年的决算内容更加丰富,不少单位“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也微幅低于预算规模。
不仅如此,最高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非国务院部门也公布了其相关的2011年度决算和三公数据。而外交部虽然公布了2011年部门决算主要数据和行政经费,但未公布“三公经费”。
此外,根据财政部提供的数据,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9.77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公务接待费14.72亿元。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84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
与2011年决算相比,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减少13.8亿元,不过主因是从2012年起,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总额中,不包括武警部队。
专家点评
还可砍至少三成出国费
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表示,他认为应该砍掉三分之一的因公出国(境)费,约为7.15亿元,以便促成三公经费的实质性降低。
他介绍,虽然今年部分单位的三公数据有所减少,但幅度大多是百分之零点几。他建议,为了让三公支出能有本质性的减少,把挤出的富余经费投入到民生领域,有关部门首先就应该大刀阔斧的削减因公出国(境)费。
他认为,即使整体砍掉三分之一的因公出国(境)费,对于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也不会产生太多直接影响。按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看,因公出国(境)费为21.45亿元,其三分之一即为7.15亿元。因此,有关部门在审批因公出国的项目时,一定要严格,坚决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对政府部门工作开展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出国项目。
此外,各部门应盯紧公车消费这个三公大户。目前部分单位存在只用好的新车、为此巧立名目不断购进新车的问题。而旧车多因此被束之高阁,出现资源浪费。
他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公车管理,严格审批新车购置指标。另一方面可拍卖部分旧车,为财政带来额外的收入。
学者对话
下一步应重视制度建设
昨天,记者就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特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透明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
记者:今年部分单位三公数据有所减少。您认为三公还可以挤出几成水分?
刘:政府部门行使其职能确实要有三公经费的支出。降低三公支出,必须一步步来。当前,三公支出最迫切的是要加强制度化建设,界定三公支出的标准和使用范围。其次,人大、审计、财政乃至媒体,都要在三公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最后,对于违规者必须问责。
记者:哪些渠道能让公众的质疑得到回应?
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认为建立一个有问有答的对话渠道是很必要的。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出台有关规定,明确对公众或媒体的一些焦点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予以答复,从而建立起一个意见表达机制的桥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记者:有公众质疑今年的公开没有支出细节的去向。这方面有哪些完善的空间和举措?
刘:首次公布的行政经费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进步。下一步,有关部门也要对此加强监督,公布行政经费的细节,对使用作出较细致的说明和解释。我相信今后的公开会更加细化而且合理。
热点回应
质疑地震局预测经费低说法存偏颇
昨日,有媒体和网友质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认为,这种说法有些偏颇。
刘剑文分析,实际上,中国地震局除了地震预测经费,还有震情跟踪、科研培训、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等许多相关工作,也都按规定拨付了相关经费。公众对于三公不应片面的加以对比,只抓住某一项来简单对比,并据此就认为某些部门“不作为”。
2011年度国税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20.38亿元。公车支出费用占了大头,达到13.7亿元。其中,购置费支出4739.52万元,主要用于国税系统报废车辆更新;运行费13.2亿元,主要用于税务稽查、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等执法执勤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的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支出。至2011年底,国税系统共有执法执勤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保有量49850辆。
本报记者赵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