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小米招聘风波:电视娱乐造假潮可休矣
2012年08月03日09: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求职者参加《步步为赢》节目电视应聘成功,获某知名科技公司承诺年薪20万,报到时面试却被告知不能录用,日前求职者郭先生诉该公司违约。而该公司回应表示,现场只是达成录用意向,未通过正式面试者不可入职。
法律上的事情自有法律说了算。但从旁观者的角度,从情理出发,总感觉参加电视招聘的这家公司不够厚道。难道节目录制现场面对面的应聘环节不算面试?如果电视招聘不算“正式面试”,公司老总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节目呢?现在,在电视观众面前,在郭先生等求职者的配合下,老总也露了脸,品牌也得到宣扬,却又以没通过面试为由将人拒之门外,这就有点过分了。
道理是如此讲,但受委屈的郭先生也并没有从我这里获得彻底的同情,因为我实在担心,这“官司”是郭先生与招聘公司合演的一出双簧,是节目组或招聘公司对影响力的再开发,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戏外戏”。
不要怪我多疑,实在是被当下日趋猖獗的娱乐节目造假潮逼的。现在的娱乐节目造假实在太多,以至每每看到稍微精彩一点的桥段,观众都会下意识地想:这不会是制片故意安排的吧?比如6月份,李开复就曾在微博上发起“万人实名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以抗议该“真实的求职节目”频频鄙视求职者,传递负面职场文化。但对方却回复:这只是一档娱乐节目。言下之意,你较什么真儿啊?
打着真实的幌子,却通过“造假”来吸引眼球或攫取收视率,这在中国娱乐界有个隐讳的称呼叫“炒作”,仿佛这一改名,造假就不再是造假,而已变身为娱乐圈的正当环节。并由于这种“正当性”,使披着炒作外衣的造假越来越普遍化。逐渐的,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以炒作的方式造假,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这就是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至死”的现实版,最终的结果是大众在娱乐的愚弄下变蠢。
现在的娱乐节目,以真实的名义,真情可以被造假,情感节目中导演编造“真实桥段”以骗取观众的眼泪;义愤可以被造假,精心安排的“坏人”可以骗取观众的愤怒;甚至“愚蠢”都可以被造假,以骗取观众的优越满足感,比如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凤姐”,就因为在某电视节目中扮蠢而爆红,但从她出国后发的微博看,简直是沾上毛比猴都精明。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是娱乐节目,为什么不能造假?娱乐本来就不该分真假。这种解释对标明虚构的节目当然是成立的,但对那些标明“真实”的节目则绝不成立,它不单是欺骗了观众,更关键的是还欺骗了同行,破坏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档天然去雕饰的精彩“真实节目”需要制作人员千辛万苦才能完成,而虚构一个故事冒充真实,则三五天即可,长此以往,谁还会用心去做节目,当胡编乱造成为主流,整个行业也就被摧毁了。(21世纪经济报道 信海光)
作者:21世纪经济 信海光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