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900多年前排水系统现仍服务10万市民 至今搞不清地下走势、结构
宋代福寿沟连市级文物都不算
晨报特派记者 张岂凡 现场图片
晨报特派记者 张岂凡 江西赣州报道
每逢暴雨季节,内涝问题总困扰着国内许多城市。然而在江西赣州,这座三面环水的古城虽然频遭暴雨侵袭,却甚少遭淹。赣州市免遭水淹的法宝便是建于宋代、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日前,晨报记者造访福寿沟,一探其奥秘。
宋代排水系统
扩建改造时超前900多年
赣州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三面环水,章水、贡水二江穿城而过,并在城北汇成赣江,这里有中国唯一现存的宋代城墙,这些古城墙今天仍然发挥着防汛的功能,也成为它们未被拆除的主要原因。
在赣州流传着一个传说,赣州城因三面环水,形似乌龟,如同一只老龟浮在江中,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传说不足信。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直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赣州(时名虔州)来了一个叫刘彝的水利专家任知州。在任期间,他对赣州城的排水管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从此,在地下为后人埋下了这条全长12.6公里的伏水长龙。
据记载,刘彝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命名福寿沟。其中,“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换而言之,福沟自现赣州市南门开始,一路往北,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主沟长约11.6公里,承担东部的排水;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主沟长约1公里,承担西部的排水。
经过历代的维护,福寿沟的排水系统至今仍承担着赣州旧城区10万余居民的排水功能。900多年前的古赣州人口不足1万,而据专家估算,按照福寿沟的设计排水量,即便在如今的排水量上提高个二三倍都不成问题。可以说,刘彝在改造福寿沟时竟然超前预估了900多年。
然而,晨报记者在当地询问了近10位不同年龄段的赣州人,几乎无人能答得出“福寿沟”为何物。“福寿沟已经在地下存在900多年,但广泛受人关注还是始于前年。”赣州市博物馆书记、中国历史建筑专家万幼楠告诉记者,那年的强降雨让广州、南昌等南方数十个城市内涝成灾,而赣州却平安无事,于是媒体、专家便纷至沓来,一探究竟。“多年来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地面上,是该关心地下的时候了。”
立体防涝网络
减少街道淹没面积和时间
事实上,除了构造精密的福寿沟本身,整个赣州旧城区的排水系统还包括其他两部分,一个是城内星罗密布的几十口池塘,它们与福寿沟相连,起到蓄水作用;剩下的还有在洪水来临时充当防汛堤坝的宋代砖石城墙。
刘彝当时在城内修建了凤凰、金鱼、嘶马三个大池塘,并将其他几十口中小池塘连通起来,大大增加了遇到暴雨时福寿沟的调节容量。“就像长江流域有鄱阳湖、太湖、巢湖等,这些湖也都起了类似的作用。”万幼楠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古籍中所提到的这大小几十处水塘目前已经所剩无几。据万幼楠的调研,古福寿沟系统80%的蓄水池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楼房。“水塘的消失,必然会降低福寿沟的效率。”万幼楠有些担忧地说。
在赣州城“龟尾”位置的八镜公园内,记者看到了城区内现存为数不多的水塘,这个与福寿沟相连的人工湖水色泛绿,被划分成数个区域,设有游船区、垂钓区,依靠桥洞相连。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方圆80亩的水塘里养了很多鱼,一方面作为景观,另一方面则为了检测水质。
在水塘靠近宋代城墙北门处,记者看到了一个抽水泵,这个最近几年才装上的新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顶替了那些被填平的水塘的作用。“暴雨降临后,雨水总是先汇集到水塘,然后泵站再从水塘往江里抽水。”附近一名环卫工人向记者表示,要不是这个水塘,城区里的积水根本来不及排除。
对此,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表示,福寿沟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毕竟只能辐射到旧城区的2.7平方公里,其担负的排水不及赣州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赣州市更多是沿用福寿沟的理念,依靠的是一套现代化排水设施。”
福寿沟困境
真实状况文保单位不掌握
在水塘数量减少制约福寿沟效率的同时,福寿沟自身的保护工作也出现困境。
万幼楠告诉记者,曾经有人建议他将福寿沟上报申遗,但事实上,福寿沟目前连市一级的文物都算不上。
“究其原因,是直至现在,依然没有人知道福寿沟的地下走势、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其和水塘的连接口究竟在哪儿也无法得知。根本拿不出材料来申报。”万幼楠说,对福寿沟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古籍,对它的实地考察只限于个别人的独立摸索,文保单位并不掌握其真实状态,对其运作的原理也没有了解完全,更谈不上开展保护工作了。
不过,记者了解到,这一情况有望在近期改善。据悉,赣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目前正在对全市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统一调研,福寿沟也在其中,届时通过相关运行数据,人们或将对现存福寿沟的真实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专家解析福寿沟之谜
三大法宝让赣州900多年不涝
深埋地下的福寿沟,要经过长时间通风后才允许人员进入。现存福寿沟最宽处约1米,高近1.8米;最窄处宽、高各约半米,行走时需要猫着腰。此外,由于福寿沟内闷热、恶臭,让人喘不过气,为了安全,人员进入后十几分钟就要撤出。
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负责福寿沟养护工作,该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告诉记者,虽然每年都会定期清理福寿沟,但也没有做到在全部区域清淤,环卫工人的历史知识缺乏,即使有熟悉沟内环境的人,也很难说出其真正奥秘。
和城市里常见的水泥涵管下水道完全不同,福寿沟又湿又滑的墙壁两侧均为古代砖石构造,上部为拱形承重设计。经过近千年的冲刷,一些墙体已出现崩裂、破损,还有一些地方依稀可见不同年代修缮的痕迹,甚至还可以找到水泥修补过的影子。
那么,福寿沟究竟有什么秘诀,能够使得赣州城近千年不涝?赣州市博物馆书记、中国历史建筑专家万幼楠对此作了详解。
奥秘1
砖石耐用,可单独更换
“管道内的建材是石、砖和三合土,能见到不同时期的材料,最早的砖能追溯到唐代。 ”万幼楠说,这些宋代建材耐用性极强,且不用担心风化、腐蚀。同时,在万幼楠看来,砖石是最低碳、环保的建材,“砖头坏了可以一块块单独地换,水泥管就要整体换,这也是福寿沟在900年后仍能发挥奇效的一个原因。 ”
奥秘2
利用落差排水排污
除了材料不同,福寿沟另一个特点是沟内水流十分湍急。“刘彝当年在改造福寿沟时,巧妙地利用赣州的丘陵地势,增加了管道的坡度,而不是追求整齐划一,利用高落差提升水的流速。 ”万幼楠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奥秘,即能更好地排水排污。万幼楠解释说,刘彝还采用就近排水法,不是集中在几个口出水,而是开了十二个排水口,就近排水。“如今有的城市采取集中排水口,水的流程过长,容易出现堵塞。 ”
奥秘3
神奇“水窗”可防倒灌
福寿沟还有一个高明之处,就是刘彝发明的“水窗”。水窗即是排水口的阀门,颇具科技含量,刘彝采用巧妙的设计,让排水口附近的管道成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可以冲开水窗,而在外部江水上涨后,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