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梅俊彦 发自深圳
“如果是个别的(信息泄露)就有可能是(江苏银行的)失误,有这么多几乎肯定就不是失误了。”中信银行一信贷管理部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据21世纪网消息,江苏银行将3.2万客户的个人信用信息,违规提供给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江苏银行已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
记者致电江苏银行副行长、董秘朱其龙核实上述信息。朱其龙并未否认此事,只表示事情敏感,不便发表意见。截至发稿时,记者也并未从宜信公司和江苏银行办公室获得相关回复。
江苏银行涉嫌违规
根据21世纪网消息,江苏银行上海金桥支行于2012年2月至4月间,凭借宜信普惠提供的查询授权书,在未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的情况下,查询了3.2万余人的个人信用报告,并将部分查询结果提供给宜信。为此,江苏银行的行为已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
据悉,宜信公司是国内一家P2P贷款平台,创建于2006年,旗下拥有宜信卓越财富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宜信普诚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宜信惠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宜信普惠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
其中,宜信财富负责替资金供给方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宜信普惠负责将债权合同包拆分给资金供给方。
对上述涉嫌违规的消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致电宜信市场公关部和江苏银行办公室相关人士进行核实,但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究竟是宜信找江苏银行购买,还是江苏银行的人主动向他们提供?这里面有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不过很难去判断。”某网络借贷平台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隐私这一块,就算是我的电话号码,只要涉及商业用途的公开,就是违法行为。”这位网络借贷平台负责人认为,这类行为危害一般不会太大,可能就是会骚扰到客户。不过里面可能也会涉及一些商业数据,如果被同行知道一个企业的老板负债很高,可能该企业的一些交易就会受到影响。
是否可能是银行职员操作失误导致信息泄露?上述中信银行人士认为,如果是个别的信息泄露,是有可能的,但有这么多信息被泄露,几乎肯定就不是操作失误了。
客户信息的灰色产业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宜信公司雇佣了月薪在1500元左右的员工进行业务推广。手法包括电话营销、在小轿车上插卡片和在住宅处发宣传信息,主要用于吸引融资方。
“我那个团队大概有10个同事,我尝试过电话销售一个星期,当时我们的经理告诉我们,这些客户的号码都是从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花钱买来的。”一位曾经在宜信工作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宜信方面的回应。
记者致电询问如何将闲置资金交给宜信,宜信客服人员的回答是,具体的办理方法要询问当地的理财顾问。
“银行、一些机构可能会出现在这种灰色的产业链里面。我觉得,出现这种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信息管理方的责任。”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认为。
“宜信如果从其他机构拿到这些客户的电话号码、个人信息甚至更精准的信息,最终还是要靠业务的转化率来实现盈利。银行客户跟宜信客户有较多重叠,如果有1%或2%的银行客户成为了宜信的客户,宜信的收益肯定很高。”上述网络借贷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获取这种信息的成本应该是很低,3万多个客户的信息可能也不会太贵。只要拿到资料,就知道谁向银行借多少钱,以前的还款记录怎样。相比之下,如果在放贷的时候自己去调查融资方的信用信息,成本就会很高。”上述中信银行人士表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