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内容背离“控烟”导向
专家质疑烟草博物馆成科普教育基地
马晓华
在众多作为教育基地的博物馆中,烟草博物馆也赫然在列,且被当作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有评论说:“烟草博物馆犹如一朵朵看上去很美的罂粟花,在向青少年展示它的魅力。”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委会副主委吴宜群认为,不讲控烟,淡化吸烟严重危害健康的科学结论,烟草博物馆应该停展整顿。
展示内容缺乏标准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烟草博物馆主要有中国烟草博物馆、青岛烟草博物馆、云南大理烟草博物馆,且都作为了科普教育基地。
“申请科普教育基地是有一定标准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各地组织都可以审批,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审批后的单位级别虽然不一样,但是展示所面对的观众是全国性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咨询时表示。
2009年4月3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布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 (试行)》,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要求,对场地、经费和人员都进行了规定,但是没有对宣传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由于各个行业展示的内容不一样,所以无法对内容有统一的标准要求,但是对于是否应该规定积极向上的展示内容,目前没有规定,但是这个问题是需要考虑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烟草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是一个敏感话题,从宣传内容上,目前确实没有相关的规定,国家应该进一步对作为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进行规定。”
中国烟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并由全国烟草行业共同捐资捐物兴建的专业性博物馆,坐落在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通北路交汇处,与上海卷烟厂隔路相望,总建筑面积9617平方米,设有“烟草发展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吸烟与控烟”和“烟草文化”等7个展馆,拥有“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个招牌。
但是,这个屡获殊荣的“烟草博物馆”究竟在向公众展示什么?
“这是一个不讲控烟的‘烟草博物馆’,淡化吸烟严重危害健康的科学结论,罔顾事实,混淆是非——展馆内根本见不到吸烟严重危害健康这一全球科学家半个世纪以来得出,并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认定的权威结论,也无视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中公布的吸烟危害的大量证据,却采用数十年前陈旧的说法来误导公众。”吴宜群说。
背向的展示
在中国烟草博物馆的网页上,可以进行网络参观,所展示的内容与当下的控烟措施有着相反的路径。
在该馆“吸烟与控烟”专题展馆的导言中这样表述:“烟草传播以来,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为什么会吸烟?——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
吴宜群认为,类似上面的这些展示内容是一种误导。“这些展示,好像吸烟的危害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科学结论。甚至还有1924年或更早的关于卷烟对一些疾病无关、无害,甚至有益的叙述。这些陈旧的信息不仅没有客观反映近半个多世纪科学界对吸烟危害研究的深化,也根本不能体现《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吸烟与健康的科学定论。”
展馆内大量夸示近年来中国烟草业研究和推广“降焦减害技术的成果”,包括增香保润、中草药添加等技术。还有“英雄吸烟也伟大”的教育熏陶,比如“鲁迅战斗的日子——以烟相伴”,用类似这样的文字渲染“他的烟如同他消瘦、坚毅的脸庞,如同他的文章与笔,这就是他与烟共生的关系”。
“利用领袖人物营销烟草,已到了不顾事实、不择手段的地步。用这样的展出内容来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究竟想把青少年引向何方?”吴宜群如此发问。
吴宜群表示,烟草博物馆鼓吹“降焦减害”策略,违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11条,烟草博物馆呈现烟草业的“发展历史”、“成就”和“贡献”,特别是利用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博物馆展示华丽的烟包、各种香精香料、奇特精致的烟具宣扬“烟草文化”,俘获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吸引人们亲近烟草,而不是远离烟草。
“展馆中还多处将烟草业作为营销手段的赞助、促销,打扮成‘无私’的公益捐助,以换取青少年对烟草的好感,让他们从小就亲近烟草。而这种赞助、促销行为正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明确反对并明文禁止的。”吴宜群说。
吴宜群建议,烟草博物馆应该停展整顿,撤换一切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原则不相一致的布展内容,如:取下伟人、名人吸烟照片,禁止变相烟草广告及促销,加大宣传烟草危害健康的力度;撤下名实背离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招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