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搞活生态农业
本报记者 戴勤 蒋剑平
池水清澈,花果飘香。小山坡、旱土里和池塘边,都种了葡萄、桂花树、桉树、红叶石兰等,绿意盎然;别致的楼房“藏”身树林,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近日,记者走进生态农业发展村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老塘村,场景令人赏心悦目。
老塘村位于邵阳市东面,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支书姜太春告诉记者,全村2000余人,以前80%的青壮年都到外面打工,留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
穷则思变,2009年5月,老塘村引进资金和技术,村民参股,成立了东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纯自然、纯生态农产品。合作社种植耕地1928亩、林地753亩、荒山800余亩。目前,全村95%的农户在合作社入股,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基本回了家。
村民彭淑春正在晒稻谷,她告诉记者,这些稻谷不用农药、化肥,全用猪粪等有机肥料,用石灰和太阳能灯杀虫,没有任何污染,亩产350公斤,卖给合作社每公斤8元。
“跟自己以前种水稻每亩产值1000元左右相比,种植无公害稻谷效益要高得多,每亩产值一般能达到3000元左右。”自称是合作社“铁杆社员”的4组村民刘长平,跟记者说话时有些激动,“加入合作社,还不用再为价格、技术等操心了。我家5亩田,全部种水稻,一年收入2万多元。”
离村庄不远的树林里,有一个用网围起来的养鸡场,这里是村里的绿壳蛋鸡养殖基地。树林里有近5000只鸡,每只重约1公斤。饲养员姜师傅介绍,这种鸡生绿壳蛋,是鸡与鸟的一种杂交品种。东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余相东说,这是合作社培育孵化出来的第一批绿壳蛋鸡,9月中旬就会陆续下蛋。按4000只母鸡计算,每天能下约3200个鸡蛋,市场上卖2元一个,除去成本,一天能赚5900元左右。
村委会主任彭雪珍一脸喜悦地说,现在村里绿色无公害稻谷基地、绿壳蛋鸡基地、葡萄花卉基地已成规模。鸡粪猪粪可当饲料喂鱼、当肥料给农田苗圃施肥,循环利用,既节约成本,又生态、环保。去年,平均每户农业增收过万元,今年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感悟:农村脱贫致富,缺的往往不是资源,而是发展的思路和致富的点子。老塘村人还是那些人,地也是那些地,由于找到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致富路子,几年时间就旧貌换新颜。 (来源:湖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