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养老机构的困境:政策一大堆落实难到位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赖臻)人口老龄化无疑给民资养老机构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记者采访中发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有关规定,执行起来却颇费周折。
近些年,大城市可谓寸土寸金,为了让位于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开发,不少养老院都遭遇过搬迁风波。北京南苑社会福利中心由于所处区域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本土本乡竟然找不到一块适合兴建养老机构的地方,只好将眼光转向近郊大兴区。
为了保留原南苑乡敬老院资质,从2007年初到2009年7月份,北京南苑社会福利中心投资人、北京鑫福海工贸集团董事长陈重才记不清与多少个职能部门打过交道、克服障碍,才把相关手续全部办妥,而拥有600张床位的养老院从开工到入住,只花了9个月的时间。“要不是我们把社会公益当成事业来做,仅仅是找寻土地的艰辛,便会挫伤不少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陈重才说。
“有心投资做大,拿地环节却是最大门槛。”多家养老院负责人说,土地批给房地产商,马上就有一笔大收入;批成工业用地,马上就会有税收;如果批成养老院,看不到一点现成的好处。每届政府、每位领导都有任期,他们需要拿出一些政绩来。
有投资人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是一个公益性的微利加风险性行业,如果运转不出波折,最快需要10年才能看到回报;如果按照市场价拿地,其间又没有其他资本注入的话,这类养老院肯定无法长期经营下去。在多种博弈的过程中,政策与现实成为巨大的矛盾体,一些身心俱疲、负债累累的投资人,感到很难再坚持下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养老院谢客闭门乃至悄然消失。
此外,民资介入养老机构不但饱受土地难寻的困扰,中央和地方都有明文规定的水、电、煤、热、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难见当即落实。
不仅如此,老人们在选择养老机构的时候,或许并不会先去关注公办和民营之分,而是一定要考察住在这里看病是否方便。记者在几个城市调查发现,内设医务室的养老院在全部养老院总数中占比较少,而具备定点医疗资质的更是寥寥无几。
北京市政协委员吕璠说,有的养老院内设的医疗服务机构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老人们患病不得不去定点医院就医,既拖延时间又很折腾人。有关方面应该促进养老机构与医保的对接,可以解决远郊的民办养老院人员入住低的问题。
据了解,在北京,截至2011年底,401家养老机构中,仅有32家具备定点医疗资质,比例不足1/10。另有近200家养老机构既无内设医务室,也没有同周边医疗机构签订书面协议,老人有病只能到医院就诊。
作者:赖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