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山哈”融入现代生活不忘文化传承
新华网福州10月8日电(记者涂洪长)今年5月,28岁的钟宝林告别在大城市里的打工生活,返回老家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开起了一家具有畲族特色的小饭店,短短几个月营业额已经超过5万元。随着上金贝作为民族特色保护和发展试点村,村中越来越多的“山哈”开始吃上旅游饭。
走在上金贝村里,处处绿意盎然,白墙灰瓦的古民居散落在山下田间。村主任蓝文贤告诉记者,上金贝是一个纯畲族行政村,近年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开发民俗文化、自然观光、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先后获得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休闲示范点,去年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
宁德福安市畲族文化研究会副主任阮晓东是国内知名的畲族文物收藏家,在上金贝村正在筹建的闽东畲族文化博物馆的大仓库内,摆放着由其收藏的13000多件各类畲族文物和“老物件”,其中光是不重样的畲族银饰就有2000多种。阮晓东说,自己为搞收藏付出了3000多万元,卖掉了两家企业,希望博物馆建成后能有更多人来此参观,感受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宁德市民族与宗教局副局长蓝新华说,由于畲族群众大部分居住在边远山区,因此自称“山哈”,即山里的客人。闽东宁德是畲族聚居地,全市畲族人口18.9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市共设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民族乡和238个民族村。
蓝新华告诉记者,2006年至2011年,福建省直单位、沿海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宁德9个民族乡项目建设249个,帮扶资金4562.1万元,同时,宁德先后还有15个民族村列入省级,14个民族村列入市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
针对畲族山地人居、生产生活不便的状况,2008年至2011年,福建省和宁德市两级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和“造福工程”民族专项补助资金3393万元,帮助民族乡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至2012年,宁德市“造福工程”累计搬迁少数民族群众11741户5355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5.7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和宁德市也加大了对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如申请畲族传统服饰、畲族银器制作、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等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畲族文物馆和文化站,编著有关畲族的中小学乡土教材,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动节等。
成立于1988年的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是目前中国唯一以本民族命名的少数民族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歌舞团副团长雷胜辉说,为提高水平和影响力,歌舞团去年成立了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自主创排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歌舞节目,广受欢迎,歌舞团一年演出近百场次,畲歌畲舞走上了台湾、东南亚和德国等地的舞台。
宁德市委宣传部部长徐姗娜说,从今年3月起,宁德市以畲族歌舞团为主力,多渠道融资举办“魅力闽东”文艺演出,每周一场,免费观看。她说:“这种演出方式,既充分展示和弘扬了畲族歌舞文化,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因此大受欢迎。”
年过八旬的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老人钟昌尧,24年如一日致力于畲族歌言的搜集、整理和传承,被称作“畲族歌王”。他告诉记者,在有关部门支持下,自己先后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和100万字的《霞浦畲族小说歌》。从2003年起,他还在白露坑小学当起了“老师”,每周坚持上一节课,义务教孩子们唱畲歌。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钟昌尧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唱歌、教歌、“搜”歌,他说:“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听畲歌,愿意学畲歌,希望这种古老艺术能一代代传下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