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网
南方农村报讯 山,是那么高,高得庄稼难以生长;山,是那么大,大得村民难以走出。
身处大山深处的乳源县游溪镇瑶族中心洞村村民,一直生活在“两不具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半山腰上。一代一代人想走出大山,然而,一次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今天,他们终于走出了大山,73户村民一起搬进了镇政府后面的“政研新村”。
小孩上学路远
村民租房陪读
从游溪镇驱车到中心洞村,20公里左右的盘山公路,要走40多分钟。村民步行抄小路,得花上3个多钟头。
中心洞村也曾有过“辉煌”。以前,柳坑镇就坐落在村口,镇街在离村子几步远的地方,基本公共设施还算齐全。然而,2005年,柳坑镇合并到游溪镇,镇政府搬走了,学校搬走了,卫生院搬走了,班车也取消了。中心洞从以前的“中心村”,一下沦为边远村。
学校搬走后,中心洞村孩子们到最近的桂头镇小学,也需要走上很远的路程。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学习,将来走出大山,纷纷到学校附近租房,打工陪读。
有些很贫困的家庭,父母只能租学校附近一些特别简陋的废弃民房陪读。让广东省委政研室第二批扶贫干部周俊波至今难忘的是,一次,他走访在学校附近租房的村民,途中发现了一处破败泥屋,起初以为是个“猪圈”,走进一看,原来是间民舍,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挤在阴暗狭窄的房间里。
住在高山上的村民,还常常面临滑坡塌方的危险。村干部赵华还记得有一年山洪暴发,住在一处峡谷下的邓财银一家,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当时雨越下越大,山上流下的水越来越多,住在高处的赵华看到情况不妙,赶快跑到邓财银家的对面,拼命地喊让他赶快出来。然而,大雨很快淹没了他的声音,他就边喊边打手势,后来对方终于看懂了。邓财银一家刚刚撤离,房屋就被山洪冲垮了一半。至今,邓财银都觉得自己“欠赵华一条命”。
当地政府也曾组织部分村民搬出大山,但73户村民因没有条件而不能搬走,守着一片山和几分田。
10月16日,已经搬出大山的赵华带记者来到他在山里的老家。赵华家是老式的泥坯房。经过长年风吹雨淋,已破败不堪。大厅四壁被烟熏得一片乌黑。厨房的一面墙壁上挂满了十几把大大小小的刀子。赵华说,除了房前屋后的一点田之外,四周都是山地,他平时就上山砍些杉树和毛竹卖了为生,所以需要备很多刀具。赵华说:“几亩毛竹、几棵杉树、几只鸡、一两头猪,这就是我们生计的主要来源。”
就地开发被否
一年建成新村
2009年,在扶贫“双到”中,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挂钩帮扶中心洞村。
扶贫之初,广东省委政研室发挥特长,成立了专门调研机构,走村入户,摸清每一户村民的实际情况。
周俊波回忆,最初的扶贫方案是招商引资,在村内兴办企业,“当时的思路是给村子注入新血液,实现原地再发展。”广东省委政研室领导带着省内两家大公司的“大佬”来到中心洞村,可是实地考察一番后,这些老板纷纷摇头:这里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根本不适合发展。
广东省委政研室巡视员陈文学告诉记者,驻村干部思考再三,决定将村庄整体搬迁。“但是搬迁一定要离土不离乡,不能让村民有不适应感。”陈文学说。
经过多方努力,游溪镇政府旁边一块40余亩的土地成为中心洞村73户村民的新家选址。新村被命名为“政研新村”。
为避免在新房分配过程中出现矛盾,广东省委政研室扶贫工作组将分配权交给了村民推选的理事会。
10月15日,记者在“政研新村”看到,两排具有浓郁瑶族风情的两层楼房依次排开,漂亮而别致。前方100多米处就是游溪镇政府所在地,一旁的镇干部笑着说:"政研新村’比镇政府还漂亮,我们看了都羡慕。”
周俊波介绍,去年7月新村动工,今年8月正式交付,每户村民只需自筹4万元就可以入住。
村民赵良章的孙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他说:“在山里根本没有幼儿园,搬到新村后,走到幼儿园只有一两百米路程,很方便。”赵良章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想呆在贫困而闭塞的大山里,只有他这样的老人才会偶尔回山里看看。
乡村笔记
“移山”不如搬家
“如果我们把1200万元不用来建设新村,而是投入到山里搞开发,就像一粒石子投进一潭死水一样,起不到多大效果,而且还很容易破坏当地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陈文学说。
相对于愚公移山式的坚韧毅力,在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的智慧也许更为重要。从一开始的就地搞产业开发扶贫,到“离土不离乡”整体搬迁建设新村,再到之后的“移得出来,住得下去”,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心洞村的“双到”扶贫三部曲让人印象深刻。 李世敏 徐滔
专家点评
既要金山 也要青山
贫困地区有一定的共性:相对封闭、远离市场,人口、经济和生态三个再生产过程不能有效循环。
单纯的开发式扶贫往往并不可取,原因在于单纯发展经济很容易破坏当地脆弱的生态。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又会使村庄陷入另一种生态上的长期贫困。
既要金山,也要青山。既要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又要保持人口、经济和生态三个系统的平衡,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转移式扶贫。在中心洞村,扶贫单位通过为移民建新村的方式,实现了贫困人口在地理空间和生活方式上的转移。这种思路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鉴。
无论是开发式扶贫,还是转移式扶贫,都要防止走样。比如一些单位打着开发、搬迁的名义进行圈地,搞其他有损农民利益的商业开发。而中心洞村扶贫新村建立之后,将原来的地方与其他企业共同开发生态旅游,既不破坏生态,又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当地的环境能否支撑起生态旅游带来的压力,需要认真评估。(中国乡村建设规划院院长 李昌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