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需建基础广泛的民众互信
原标题 [中美需建基础广泛的民众互信]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10月16日文章】题:美中关系的未来
亨利·基辛格最近告诉普林斯顿大学的听众,奥巴马总统和候选人米特·罗姆尼“谈到中国时使用的措辞让我感到极为可悲”。美国一家大报的资深外事记者报道此事时,开篇就对这位89岁的前国务卿的言论表示赞同。他表示:“亨利·基辛格谈到中国问题的时候,罗姆尼和奥巴马都应该洗耳恭听,其他所有人也是一样。”
1971年夏天,基辛格悄悄飞往北京展开秘密访问,为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恢复友好关系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40年里,历任美国总统以及美国的大部分民众在中国问题上都听从基辛格的指引。在过去的8届政府执政期间,一批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建立了个人和职业联系的美国官员、专家和商界领袖决定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讲话时,这位美中关系的引路人向听众保证,即将上台的中国领导人都是“非常有头脑”的人。他们将妥善管理中国以及中美关系。基辛格呼吁合作,同时警告说,如果中国与美国爆发冲突,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睿智之言”。
《华盛顿邮报》记者沃尔特·平卡斯似乎对基辛格讲述的“共产党革命以来的中国领导人简史”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当中缺失了很多内容,尤其是有关“文革”的内容。直到现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家仍未直面这段历史。基辛格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验使得未来一代领导人在政治上趋于成熟,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
奥巴马总统和罗姆尼显然都认识到,美中关系的基辛格时代正逐渐失去历史的青睐。遗憾的是,随着旧有的合作基础土崩瓦解,误解、沟通不畅和猜忌态度妨碍了新基础的建立。
猜忌态度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两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认为两国发生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这些学者如今对公开辩论和两国领导人的想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美中关系要走向和平而富有成效的未来,不太可能以双方对战争的“现实主义”恐惧为基础。如今,双方采取的避险策略不仅促使两国展开高技术军备竞赛,最终可能会以核危机告终,而且使得双方无法合作寻找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的解决办法:冲突的真正根源之一是对就业岗位、资源和繁荣的争夺。
最有希望的手段是摆脱对维系双边关系的少数“老朋友”的依赖。要想消除美国竞选活动以及中国有关美国的公开辩论中的煽动性言论,最好的办法是在各自国家的民众当中形成一种基础广泛的互信意识。基辛格称,现有美中关系是他的政绩。
在这一政绩促成的人员、资本和理念的大规模流动之中,新型双边关系的构建已经出现。(格雷戈里·库拉茨基)
(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