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10月14日文章,原题:远离传送带
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李晴琳(音)依靠富士康生活。对这名23岁的农村女性来说,在世界最大电子代工厂打工几乎是默认的职业选择。但李并未到这家企业的生产线上干活,而是在郑州富士康工厂门口附近开了家职业介绍所,为该厂招聘工人。“我不愿到厂里上班”,在她看来,当中介要远好于组装苹果手机。
李这样的年轻人(在中国)很多。同龄人中不愿到工厂打工的想法很普遍,如今这代人已不像父母那样青睐制造业岗位。这种志向的转变与开始席卷中国的人口浪潮同时出现。曾经似乎无穷无尽的农民工供给渐成强弩之末。随着在华业务逐渐把更高成本传递给西方消费者,中国和发达经济体都会感受到个中影响。
香港大学教授迈克尔·恩莱特表示,中国女性的就业倾向明显发生变化,“过去电子厂都是女工”,如今她们不仅不太可能去沿海地区,也不太乐意到工厂打工,“服务业正愈加成为更切实的就业选择。”某打工网今年对1.1万名农民工进行的调查发现,90%的女性受访者表示最青睐服务业工作。
同父母相比,如今的年轻人有更大的抱负。华南地区工厂聘请的许多心理医生表示,第一代在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把自己的职业与父母从事的农活相比,而他们的子女更注重消费主义,把自己的境遇与如今的中国富人进行比较。
尽管劳动力市场已发生变化,但专家表示在可预见的将来,没任何国家能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位置。相反,中国制造业正发生质的改变。“鉴于中国过去10年大部分时间内一直奉行‘人海战术’的思维模式,效率和自动化仍有很大改善空间”,采购公司Passagemaker的创始人迈克尔·贝拉米如是说。
东莞某玩具厂计划年底前将员工人数从1.2万减至8500,还通过为已婚者提供住所并让其子女入托的方法寻求留住老员工。该厂曾需要60名工人的一个车间内,如今只有两人在监测机器运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或许就在这类工厂中。(作者凯思林·雅各布,王会聪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