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智办副主任:让科技人员立足海外为国效力
原标题 [专访海智办副主任方进:让科技人员立足海外为国效力]
内容提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近年来,中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不断加大。与公众较为熟的国家“千人计划”相比,中国科协实施的“海智计划”(全称“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公众了解相对较少。2004年启动实施“海智计划”至今进展如何?与千人计划相比,它有什么特点?海外专家为国家服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近日记者专访了海智办副主任方进。
方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海智计划不改变海外专家的工作、学习,生活现状,主要是利用其回国探亲、参加学术会议、出差旅游等机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也就是说,海智计划重在促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目的不是把人引回来。
“海智计划”目的不是把人引回来
记者:“海智计划”是如何发起的,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形?
方进:海智计划启动实施于2004年。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科协考虑以松散的组织形式把海外的科技人员纳入到中国科协联系的范畴里面。在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和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张玉台直接关心领导下启动了“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目的就是响应和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体倡议和执行海智计划工作的是张建生,他是80年代后期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现任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部长、海智计划办公室主任。尽管错过了国家经费年预算,但是张玉台书记还是推动科协拨款50万元先行先试。当时海智计划第一轮工作就是把科协和海外35个科技团体的联系建立起来,所有的科技团体无论大小均平等参加。海智计划初步的组织、联络结构由此建立起来。
记者:与国家千人计划等相比,“海智计划”有什么特点?
方进:海智计划旨在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作用,同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工作者建立经常、密切、畅通和便捷的联系,动员他们为促进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就是说,海智计划重在促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目的不是把人引回来。其不改变海外专家的工作、学习,生活现状,主要是利用他们回国探亲、参加学术会议、出差旅游等一些机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在跟海外朋友一起座谈时,曾劝海外专家不要回来,他说,如果这些专家回来,他们在海外的一些突出优势就没有了。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比如说海智计划专家严晋跃,他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有着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权,中国人能在欧洲的大学里做到终身教授,很不容易。如果彻底回国,他在海外积累的很多资源优势就会日渐失去,而海外最新创新的一些东西恐怕也就很难及时了解。
当然,也有一些海外专家看好中国发展,做着做着就回来了,比如医疗器械专家马启元加入海智计划后,一边做海归企业调研一边自己创业,现在企业落户泰安,做得非常成功,自己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海智计划积极“对接”国内发展需求
记者:“海智计划”有着怎样的工作机制?海外专家为国服务的形式有哪些?
方进:海智计划每年举行一次联席会,一方面海外团体报告一年来开展为国服务的情况,另一方面海智办也向各海外团体通报国内各个地方科协开展海智计划工作的情况。除此之外联席会还要求国内地方科协谈一下他们对人才、对技术项目方面的需求。联席会是海智计划参与各方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
海智计划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每年开展几个专项调研活动。海智计划专项调研从2008年开始做起,源于青海。当时针对青海水源缺少、草场退化、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当地科协与海智办一同约邀海内外专家作了生态能源环境专项调研,提出实施了太阳能提水灌溉改善天然草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步将此项调研扩展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此外,海智办还先后开展了海归企业创新能力、海外技术引进、和谐社区、医药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调研,并且每次做完调研会形成一个建议,比如在云南完成调研后,分九个专题对云南生态、湖泊、湿地、林业等方面发展提出了建议,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切实帮助。
请海外专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是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请他们对中国的养老制度、环境保护、能源战略、应对气候变化等提出建议。几年来我们收到的建议有300多项,不少颇有见地的建议通过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这一渠道报送到中央。
记者:能否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个专项调研的成功案例。
方进:就以青海生态能源环境专项调研为例吧。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水源缺少、草场退化又有生态保护限制,农牧民生活贫困为争水草常有争端,为此当地科协与海智办一同约邀一些海内外专家帮青海发展提供建议。其中有一位搞能源的海外专家严晋跃,也就是以上提到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在青海作了考察之后,就考虑青海太阳能充足,能不能利用太阳能解决电力管线不能及的问题,有了电就可以把地下水抽上来,通过喷灌解决水的问题。当时同去调研的还有国内水资源专家、院士王浩,他了解青海水资源情况,觉得严晋跃的方案可行。由此,两位专家连同研究灌排专家高占义联合向亚洲银行申请了一个示范项目,即太阳能提水灌溉改造天然草场项目,项目实施以后效果非常明显。现在不只青海省推广了这一做法,内蒙古、宁夏、甘肃等有着同样问题的地方也都做了推广。
这个项目成功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是解决了生态问题,改善了草场;二是帮助了农牧民致富,缓解了农牧民之间因争水产生的矛盾,因此这个项目在生态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扶贫、社会和谐、边境安全方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实施海智计划不难,就是交朋友
记者:实施海智计划您觉得困难吗?
方进:我觉得海智计划工作开展起来并不难,就三个字“交朋友”。一些人认为海外专家有一些傲气,不太好打交道,我倒觉得他们挺好沟通的,你就把他们当朋友,他们就把你当朋友。
记者:能否介绍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海智计划专家的事例?
方进:就讲高益槐的故事吧。高益槐是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约他加入海智计划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他的产业主要在新西兰。高益槐是福建宁德人,想为家乡做些事,当时福建也已是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经过沟通考察,高益槐决定在当地建厂创业。他的产品主要是从真菌类像香菇、木耳和海洋生物的废弃物虾壳、鱼骨头类的东西里面提取有用的物质,做保健品,我们科协系统在他公司创业初期给了他很多支持。当地农民只要他指导的办法种植香菇,他就全部收购,就这样当地的农民靠种香菇富裕起来了,后来有媒体写了一篇报道,一个香菇拯救了一个县。如今他的企业产值已经做到每年5个亿,福建省委书记也两次到他那里视察,他也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还曾帮海外微电子专家金星寻找落户地方,当时中国科协给地方科协发了一个“金凤寻巢”的邮件,反响强烈,包括宁波、常州、无锡等很多地方都发出橄榄枝,最后金星落户在了上海微系统所。
记者:对当下各地的海外人才引进您有什么看法?
方进:现在各地对海外人才需求有的地方比较实,有的地方还是比较虚,也有些就是形象工程。我认为一个地方只说引来多少人才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要看这些人做了多少事。我们现在邀请回来的人,无论是技术项目还是先进理念,都必须是真正有智慧能做出实际贡献的人。
点击进入新华网人才频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