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家住桂林的老人周月英失踪。随后,周老太的四个儿子找来四辆车,贴上周老太的照片和寻人启事。在桂林的大街小巷寻找,但目前尚未找到。10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这则新闻。次日,桂林警方出动大量干警,在全市12县5区开展地毯式搜寻。(10月21日《潇湘晨报》) 这四兄弟是幸运的,寻母行动上了“新闻联播”,自然也引起当地警方的高度重视,也就有了地毯式搜寻。四兄弟借助“新闻联播”的力量成为了“名人”,享受到“名人”才有的待遇。
“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虽然非同寻常,但我们也不必赋予过高的意义。毕竟这条“寻人启事”是央视新闻中心年度大型新闻公益行动“2012我的父亲母亲”的一条新闻。即不是转变成为一个“寻人”节目,而是充实节目内容所作的,这固然也折射出“新闻联播”的亲民,但我们却不能期望于“新闻联播”以后能够经常性地播出“寻人启事”。基本上可以断言,“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可能将成为“绝版”。
“新闻联播”播出“寻人启事”,自然会对当地警方造成压力。毕竟这是“新闻联播”首次这么播放,更重要的是,“新闻联播”的节目本身就存在威力。恐怕当地官员是不敢无动于衷的。既然名人丢失了东西,警方集中警力能够立马破案,那“新闻联播”播出的“寻人启事”,也就不敢轻视了。
中国每年有800万失踪,“寻人启事”遍地开花,然而,并不是每一则“寻人启事”都能够上“新闻联播”,不说“新闻联播”,就是上地方台,也要花费不少钱的。不付钱,电视台可能就懒得理你。如果将“寻人启事”贴在城市的角落里,可能会被当作“牛皮癣”被城管罚款。这就是当下普通老百姓寻人的尴尬和痛楚。
“新闻联播”能“寻”到多少失踪的人?即便是天天播放,也“寻”不到多少人?相反,如果“新闻联播”变成了“寻人节目”,任何地方的警察都不会再加理会了,都会得了“寻人疲劳”。
“寻人”还是要靠警方,但却需要警方一视同仁,不设“另眼”,更没有名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如此,才不会有“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所产生的“突兀效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