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辩论:胶着的“达人”秀
体制的力量使任何人想当官必须获得选票,选票的力量推动他们在这场政治秀中想方设法去呈现经过塑造的自我。
撰稿|张 磊
美国当地时间10月22日晚9点,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林恩大学里,掀起了美国总统竞选最终辩的幕布。当晚掌局者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主持人鲍勃·希弗,在约3500名美国和国际媒体记者的围观下,现任总统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争取着修饰或强化自我形象的最后机会。
然而相比前两场的火药味浓烈,不少观众对第三场辩论的评价是“沉闷”,还不如去看美国职棒大联盟“巨人”9:0痛打“老虎”。CNN、推特的辩后即时民调也显示,奥、罗两人旗鼓相当,选情进入胶着阶段。
再过两周,总统大选的列车将驶入投票站。新的四年,美国是否需要换一个列车长,电视机前的“元芳们”基本已经心有打算——决定每届辩论以至大选胜败的,不只是未来总统的美妙承诺,更关键的是种种因素给选民留下的印象。
三度交锋,风水轮转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写道,生活的各个场景就是舞台,人们则是在舞台演出以求控制观众印象形成的演员。“当个体扮演一种角色时,他便不言而喻地要求观察者认真对待在他们面前建立起来的印象。要求他们相信,所看到的这位人物实际拥有他好像拥有的品性”,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表演者可能为自己的行动所欺骗;他真诚地相信,他所表演的现实印象就是真正的现实。”
站在辩论场上的总统候选人们,是经过层层选拔得出的好演员。曾在2000年大选中为前副总统戈尔助选的克里斯·勒翰说,“第一场辩论就像百老汇的首演之夜。谁能在观众面前赢得更积极的评价,谁就赢得竞选活动的成功;相反,若表现不好,很可能整个竞选活动就会‘下沉’。”
今年大选首辩的主题是美国的经济与国内政策。尽管美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在辩论前联合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奥巴马将占上风,但10月3日在丹佛大学举行的首场辩论中,这位现任总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相较而言,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出场的压力更大些。由于之前屡次失言,他的选情一度呈灾难性下降,特别是所谓的“47%的美国人揩政府油”的言论,几乎得罪了近半美国人。但奥巴马也并非高枕无忧,高失业率、经济增长缓慢的软肋,一戳一个准。更何况,相比四年前,这张黑色面孔已不再新鲜,无法像2008年那样靠几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便一呼百应,必须拿出具体可信的方案说服持怀疑态度的选民,自己第二个任期将把国家带往正确方向。
为拔头筹,两位候选人如备考的学生,一面挑灯夜战狂啃书本,一方面闭门彩排。罗姆尼阵营特别请来共和党“资深反派”参议员波特曼来扮奥巴马,模仿其攻击手法。未曾想,波特曼在训练中过于投入,声色俱厉攻击罗姆尼毫不留情,以至于后者笑言恨不得踢他出房间。奥巴马则找来参议员克里进行模拟辩论——作为罗姆尼的麻省同乡,克里口才也是了得。
战前,双方阵营不约而同保持低调,且一反常态“捧杀”对手。回想2000年大选中,小布什的竞选班子用过这杀手锏,在说小布什缺乏经验的同时,故意多次赞扬戈尔的辩论才能,以抬高公众在心理上对戈尔的期望值。在这种心理预期的作用下,观看辩论的人们不自觉地用双重标准进行评价:对小布什的口误、笨拙已不特别在意,对吊足大家胃口的戈尔则带上有色眼镜严厉对待。辩论结束后,菜鸟小布什竟增加5个百分点的支持率。
今年辩前,双方故伎重演。奥巴马故作谦虚地说:“罗姆尼是个好辩手……我只是凑合。” 共和党则赞扬奥巴马:“现任总统是非常有天赋的演说者……他以前参加过这类辩论。而罗姆尼是首次站到这样的讲台。”
刀光剑影的夜晚终于降临,据尼尔森媒介研究公司的收视率调查结果显示,约6720万美国人观看了首场总统辩论,创下32年来新的收视纪录。由于10月3日恰是奥巴马结婚20周年纪念日,千万观众饶有兴趣地欣赏了他和太太米歇尔作为序幕的恩爱秀。
当温馨散去,硝烟顿起,辩论围绕经济、医疗保险、政府角色和政府管理等问题展开。在此之前,两人都是隔山打牛,当面对决尚属首次。
罗姆尼攻击奥巴马执政近四年来经济政绩不佳,导致美国普通民众收入下滑,食品和油价上涨。他重申帮助美国创造就业的五点计划,包括发展油气等传统能源产业,加强民众技能培训,签订新的国际贸易协定,削减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降低税率以刺激工商业发展等。
奥巴马则为自己的经济政绩辩护,强调美国经济已经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恢复增长。作为反击,他指责罗姆尼提出的减税政策倾向于富人利益,未来十年美国新增超过5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会使美国民众负担加重。双方还在能源和就业等议题上提出了各自主张。
出人意料的是,原本被认为个性不够鲜明的罗姆尼首秀让人颇有眼前一亮之感。他攻势连连,对经济问题如数家珍,对各种政策问题比奥巴马还要熟悉。相形之下,奥巴马表现平淡。CNN数据显示,67%的观众认为罗姆尼在辩论中更出色,奥巴马则仅获25%的观众支持。辩论一结束,共和党的支持者们在会场内异常兴奋,欢呼雀跃。
对于首辩失利,奥巴马十分沮丧,不能释怀,因此,10月16日在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第二场总统辩论是他志在必得的翻盘战。此场辩论采用“市民会议”形式,由80来名尚未决定意向的选民直接提问,引发候选人之间的争论。
开场便火药味十足,两名候选人相互打断对方发言,彼此凝视、踱步中穿插着人身攻击,凸显博弈的紧张和刺激,近似吵架般的表现使观众们非常吃惊。辩论中,奥巴马与罗姆尼都对一些细节极为注意。无论是回答问题时走上前去直视提问选民,还是聆听提问时身体稍微前倾以显得专注,两人的身体语言说明他们都在努力与听众建立联系。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37%受访者认为奥巴马赢得此次辩论,以3个百分点险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 另据CNN的民调,第二场总统大选辩论过后,奥巴马的支持率为46%,罗姆尼的支持率为39%。
10月22日的第三场总统候选人辩论侧重美国外交政策。开场没多久,两位“选手”的姿态就明确了:有点紧张的奥巴马急于争胜,一味攻击;而神情放松的罗姆尼只求保平,准备充分。
但是最后一场辩论略显沉闷,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立场大同小异。英国广播公司驻美国记者吉姆·加塔甚至在辩论期间发回的报道称,“不得不说,这场辩论到目前为止十分无聊,充满各种大话”。已看过两次交锋的民众当晚在意的似乎并不是谁的政策更高明,而是谁更有总统范儿——气场上,奥巴马还是略逊一筹,当他语速放慢的时候,观众就知道这位总统没有实质内容可说,开始磕巴了。
终极对决涉及到美驻利比亚大使遇袭、美国的世界地位、中东局势等内容,而中国问题成了无可置疑的交锋重点。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习惯了近20年来历次美国总统候选人通过吹毛求疵地指责中国以树立自己强硬形象的这套把戏,这次也不例外,汇率、盗版等问题均被提及。当罗姆尼再次摆出“我上任第一天就要把中国归为汇率操纵国”的句式,不禁让人感叹:他第一天要做的事情还真多。
两位辩手打“中国牌”其实是为了缓解失业大军的不满,转移选民对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愤怒,捞取选票。不过,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克里斯托佛·约翰逊所言:“很多美国总统喊着对中国强硬的口号上台。但是一旦他们真的入主白宫,了解中美双边关系的实质后,就会意识到情况比想象中更加复杂。为了美国国家利益,他们会与中国合作。”
最佳辩手的炼成
当代美国选举政治中,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候选人与选民交流的工具。在脸书、推特盛行的今天,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依旧是吸引众多目光的焦点所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梦想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若要进军白宫,必须经过电视辩论这一关。整个辩论过程由美国几大电视网向全国实况转播,观众对候选人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目了然。
前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伯恩斯在《美国式民主》中曾提到美国人倾注在总统身上的感情和想象,“我们希望总统成为国际和平的缔造者和国民精神的塑造者、首席政治家、全民的统一代表。我们希望每一位总统都实际上集我国所有伟大总统的宝贵品德于一身,是坚韧乐观的楷模,是能够阐明当代重大问题并且动员国民行动起来的人,他能够唤起美国人民各种崇高的道义责任感。”
的确,在许多人心目中,一名众议员仅代表50多万人的一个选区、一名参议员也只代表一个州,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只有总统是唯一由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象征统一的力量,因此每场辩论都可以引起几千万甚至上亿观众的兴趣。
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统竞选辩论与美国小姐的选美赛类似,谁的调子唱得动听,微笑得更自然真诚、脑子反应更快,吐槽更犀利,谁就会讨得更多选民的好感和支持。正如《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所言,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好比人们在自由市场选购宠物,人们会仔细审视宠物的外表,观察宠物的微小动作,并乐此不疲。
竞选史上,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始于1960年。那一年,作为副总统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与当时鲜为人知的年轻的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首次采用电视辩论的形式一决雌雄。在辩论中,英俊的肯尼迪辩才无碍。对比之下,尼克松则显得憔悴不安、扭捏局促,最终落败。1976年,希望继续总统生涯的福特也吃尽电视辩论的苦头,在与吉米·卡特交锋中,一时失言。本来两人的民意支持率非常接近,但就因为一个冷战时期的常识性错误,并经过报纸头版几天的渲染放大,使福特缺乏外交经验形象深入人心,卡特捡了便宜登上总统宝座。
一些美国学者曾调侃,电视辩论中的总统候选人们好比是两头互相拼杀的动物专找对方的毛病和致命弱点攻击,谁身上有感染的伤口,谁就容易遭到对方撕咬。为了更好地避免被伤害和最大限度地伤害对方,候选人在辩论前夕在众多顾问的帮助下彩排不断:尼克松讲话一紧张就喜欢摸鼻子,竞选班子不得不采取一些不人道的方法,等他的手靠近鼻子,就用微电击他,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的作用下总算帮他在上电视前改好了这毛病。
1992年大选中,为了缩小与竞争者克林顿的差距,老布什的竞选团队聘请了两名头脑灵活且刻薄无比的共和党人充当对手的角色,进行模拟辩论,同时一名高手在一旁对老布什的辩论品头论足,专挑毛病,以期其改进。
1996年克林顿竞选时,其妻希拉里在一次接受新闻界采访时相当冒失地说:“我可不是那些家庭主妇,她们只知道在家里消磨时光和烤饼干。”克林顿竞选委员会的形象设计师们一致认为希拉里不屑一顾的语调有可能使克林顿失去大批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而牺牲自己事业的女选民的选票。为了弥补,三天后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妇女杂志装模做样地推出希拉里设计的巧克力点心菜单。
如肥皂剧般热闹非凡的美国总统大选对选民而言,无非是选择苹果还是选择橘子。其实,不论是哪一位候选人在今年总统选举中胜出,他都将取得几个“第一”的荣衔:若奥巴马再次入主白宫,他将是首个在经济低迷、国内失业率在8%以上,以及民意支持率平均在50%以下等逆境中取得连任的总统,并将实现第一个非洲裔总统连任;如果凯旋的是罗姆尼,那他将成为第一个无法取得大部分民心,党内又出现明显不和的领导人。而从信仰的角度,他将成为美国第一个信仰摩门教的总统。
纵观美国大选中的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一般情况下,它并非是决定总统候选人胜负的主要因素,部分选民在电视辩论前的政治倾向已基本明朗,他们观看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不过,由于观看的受众面广,通过直观观察候选人的态度、形象、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辩论后的诸多民意测验都根据候选人在辩论中的表现做出,其结果对许多选民会产生一定心理影响,使本来差距较大的民意支持率大大缩小的状况也有其例。
在美国人政治冷感上升的今天,许多人对抽象的政治原则其实兴趣不大,看重的还是总统候选人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形象等感性认识。体制的力量使任何人想当官必须获得选票,选票的力量推动他们在这场政治秀中想方设法去呈现经过塑造的自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