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服务”最直接危害
是给电话诈骗增加了可信度和迷惑性
本报实习生 董箫乐 本报首席记者 肖菁/文 杨可威/绘
仅凭一个手机号,花5元,或者是10元,就能知道机主的姓名,如果花个几百元,连机主的身份证号码都能报给你。
也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下子还想不到,要这些信息有什么用。但是如果这些信息落到骗子手中,你设想一下,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突然能熟络地叫你名字,或者说出你的身份证号码,是不是为接下来的骗局增加了很多可信度和迷惑性。
昨天,有一条微博在网上被热转,称目前很多购物网站有人明码标价兜售这些特殊“服务”,而这种服务涉嫌侵犯隐私。
卖家说,付300元连身份证号码都告诉你
某知名购物网站,只要输入“号码查询”就能跳出数百条搜索记录。查询机主姓名、手机号码归属地、话费余额等,这些都是一些商家提供的有偿服务。
一个网店客服说,全国大多数省市(包括港、澳)的手机号,只要根据提供的号码就能查出机主的姓名、余额、归属地,而且一分钟内就能查好。如果查不到名字还可以全额退款。
他还发来一个查询结果的截图,包括姓名、省、市,是哪个运营商的电话号码,是预付费卡还是后付费卡等信息均一览无遗。
这个今年9月才注册的网店,一个月下来已经“售”出了228件“查询手机号码”的服务。
而有的店还直接销售查询软件,两三百元一个,你就能自行使用该软件,输入手机号,跳出机主信息。有的店主还叫卖“机主身份证号码查询”,售价300元一个。
记者还发现,不少提供这些服务的网店主业是手机充值,兼营“查询”业务。而话费余额一般只有运营商才能掌握。
网店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
问及店主,他的这些信息来自哪里,有人说,我有上家的。
记者发现,购物网站仅仅是一个窗口,一些论坛里也有诸多类似交易,有“业内人士”说,这个生意是个产业线,做这个生意的,上下线之间的联络还有专门QQ群。
在那些专业群里,有人负责获取信息,有人负责兜售,还有一些大客户。
而这些所谓的“大客户”,不乏一些需要获取诸多机主信息的电话诈骗团伙。
倒卖的信息也远远不止手机机主姓名那么单纯。记者曾经采访做过有关私家侦探的调查。不少私家侦探的信息源也是这里。
私家侦探也是这个产业链的客户,而他们的上线,有专业提供通话记录的,有专门负责查找开房记录的,还有专门攻克银行的,查询资产的。
如果走正常途径,比如要找通话记录和短信记录,除了本人以外,只有司法机关出具证明才能向电讯运营商调取。而这些“上线”中不乏网络黑客,也不排除电讯、银行等业内人士,或者叫“内线”。
产业链的存在,是因为巨大的利润空间。目前杭城各侦探机构项目收费行情是:手机定位800元,住宿信息查询300—500元,航班监控(包括出入境)1000元。
那些被侦破的电话诈骗团伙,往往也是靠着花千元买下数万个电话号码和机主信息,开启他们的“生意”的。
除了侵犯隐私,还涉嫌非法经营罪
热传的微博上说,这些行为涉嫌侵犯隐私。
侵犯隐私,是一个民事纠纷上的概念。由被侵权者自行索赔,如果不造成严重后果,也无法追究这些盗卖倒卖者的责任。
类似行为是当前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目前一般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追究责任。
这个罪名是2009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增设的,其初衷主要是打击“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倒卖在工作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
该条款中包含了两个罪名:一是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主要是针对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的; 二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私家侦探就在此之列。
浙江省构罪量刑的标准:一般指获利5000元以上,或者非法获取特定的20名以上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非法获取不特定公民信息10000条以上。
浙江曾经以此判过不少电话诈骗团伙。
而对于网上那些公开叫卖的商家来说,还有一条罪名很“合适”:非法经营罪。因为他们买卖的这些服务是禁止销售的。“非法经营罪”如果“情节严重”,可处5年以下徒刑,以及非法所得的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
非法所得超过3万元,就可以构得上“情节严重”了。
对于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来说,他们说他们也有一系列的自查和举报机制,信息掌握到一定程度就会递交给警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