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帕拉孜”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授牌仪式在罗布人村寨举行,“帕拉孜”从村寨门口的烽火台延伸至胡杨林深处,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赏。(图片由尉犁县委宣传部主任窦吉存提供) |
本报讯(记者吴玉梅)历时两个月,两百余人参与,巴州尉犁县农民编织出千米长的“帕拉孜”(维吾尔族传统工艺品,用彩色羊毛线编织的手工织物),再展纺织技术“活化石”的魅力。
10月23日,这件全长1160米、宽0.6米、厚0.5厘米的“帕拉孜”,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认证。
它出自巴州尉犁县阿克苏普乡两百多名农民之手,象征尉犁县的11.6万人口和近6万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
10月31日,阿克苏普乡副乡长郭爱云介绍,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尉犁县委、县人民政府准备献长1160米、宽0.6米的“帕拉孜”,这项任务交由阿克苏普乡完成。
乡政府专门成立了编织小组,投入近12万元。编织小组共200多人,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25岁。考虑到编织的难度,“帕拉孜”编织小组做了具体分工,从绕线、纺线、跑线、编织、缝合等各个环节都做了精心安排。
郭爱云说,千米长的“帕拉孜”全部采用古老工艺织成,将毛线按照经纬线理顺,手里拿着“克立奇(梭子)”来回穿梭,不断用一个刀形木板将纬线压实,在织机另一头,出来的就是织好的“帕拉孜”。其中最困难、耗时最多的是跑线环节。为了编织这件1160米长的“帕拉孜”,共有12组人跑线,每组需要30至40人协助,步行25至46公里才能完成,跑线累计行程达413公里。编织这件“帕拉孜”使用了11种颜色、1.7吨毛线。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委托代表彭学伟说,因为“帕拉孜”的编织有很多种,这次它选用的技艺是团结织法,象征着全疆各族人民相互团结。据了解,3800年前的“楼兰美女”干尸就身穿这样一件简陋毛织物,被誉为纺织技术的“活化石”。帕拉孜纺织制作技艺先后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作者:吴玉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