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煽动反华日后政策
原标题 [美国大选:煽动反华日后政策 ]
中国已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竞争中的主议题之一。尽管两名候选人均试图表明其对华强硬立场,但历史表明,无论谁当选,他们都不会履行竞选口号。中国观众在观察美国总统候选人拉选票时一定要谨记这一点。此类政治语言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一部分,旨在吸引美国选民,而非具体针对中国。这类政治语言也不应被错误地认作美国政府政策。总统候选人在选情极为接近的大选环境中所讲的话并不代表其当选后的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参加竞选的美国总统总是妖魔化中国,以使自己与前任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旦成功当选,他们就会降低批评声调,转而采取更为务实、更具建设性的政策,寻求与中国在一些重大事务中加深合作。对待中国态度的巨大反差并不会损害美国总统获得连任的机会。换句话说,在中国问题上,美国总统要“鱼和熊掌兼得”。 在1980年共和党党内初选中,里根和老布什都谴责“跛脚鸭”总统卡特作出的继续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决定。里根表示,他将支持与台湾重建官方关系。然而,就任之后,里根和老布什都没有试图改变美国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 比尔·克林顿指责里根和老布什“纵容”中国的“独裁者”,强调自己将把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中国是否改善人权纪录联系在一起。然而,克林顿在当选后却没有这么做,声称应该是时候对中国“采取新的道路”。 2000年大选,小布什总结自己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称“中国是一个竞争者,而非战略伙伴”。然而,小布什当选后却将对华关系定位为“坦诚、建设、合作”关系。 在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他对中国持有1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务表示不满,要把中国称作“汇率操纵国”。他还强调要在人权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在执政将近4年后,奥巴马仍未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因此,尽管奥巴马打出“改变”口号,他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延续”,至少在中国问题上如此。美国对华政策的框架依然未发生改变。 鉴于这一历史趋势,我们有必要将目前的选举口号放入现实背景中去考虑。美国体系是一个开放、透明的体系,允许人们表达各种各样的观点。许多中国人并不喜欢美国政客在总统大选期间发表有关中国的言论。但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拥有不同的国内政治环境以及政治替罪羊。 重要的是领导人掌权后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历史记录很明确:无论哪一位候选人赢得总统大选,可以预计的是,他都将抛开竞选中的激昂言辞,采取前任政府所采用的政策。美国将继续与中国积极接触,努力提升两国在一系列对国际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上的合作,减少分歧领域。与此同时,华盛顿将防范一个采取不利于美国利益政策的中国。美中关系至关重要,这一关系太过于重要,决不能故意走上相互对抗的道路。(【美】韩磊 作者Paul T. Haenle是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此文由王晓雄翻译) 中美实力越接近,战略神经越紧绷 美国国内政治绑架了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其实远未正常化 (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