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空雨燕渐稀
原标题 [北京的天空雨燕渐稀]
生活上千年,濒临消失却只用了短短几十年北京的天空雨燕渐稀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赵琬微、万一)北京三面环山、水域众多,是我国候鸟迁飞东线的中继站,也是东亚鸟类迁徙路径上的重要站点。在位于鸟巢北侧,有“城市绿肺”之称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雨燕塔”里面栖息的却只有麻雀。
雨燕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上千年,濒临消失却只用了短短几十年。作为一种典型的“秋去春来”的候鸟,北京雨燕的日渐稀少,濒临消失,是飞过这个国际大都市上空的350余种鸟类的生存状态一个缩影。
昔日成群飞过的雨燕如今身影鲜见
雨燕,别名楼燕,是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妮妮”的原型。它们披着黑色“燕尾服”,腹部有白色细纹,高贵优雅的姿态深受人们喜爱。不仅飞行速度极快,还是著名的食虫益鸟。过去,每年春秋季成群飞过的雨燕,曾是遍布北京城区的一道风景,如今已不复存在。
早在2001年,北京市林业局、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一项重点调研发现,雨燕仅剩3000余只。此后的十年间,北京没有进行过雨燕种群普查,但从一些研究项目的监测数据看,目前北京的雨燕约为2000只,种群规模并未恢复。
“城市的扩张太快了。”北京地区燕及雨燕的调查与保护项目发起者,北京观鸟会会长付建平介绍,“雨燕喜欢在建筑的椽子、屋檐下生活。但如今,北京城楼、牌楼庙宇、古塔等古建所剩无几。最近5年,保护项目持续在颐和园等33个雨燕集中的监测点调查发现,雨燕的生存难度大。”付建平说,随着旧城改造、房屋翻建和繁华的街景照明的普遍,它们几乎无处安身。
“以故宫内的雨燕数量为例,1974年夏季有410只,2000年同期就减少到64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鸟类学会秘书长张正旺说,十年前,他们就曾建议通过悬挂人工巢箱等办法弥补,“雨燕塔”是后来少数得以落实的巢穴之一,但目前情况仍没有好转。如果再不加以重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真的要消失了。
城市扩张“割裂”迁飞路径
不仅北京雨燕正在面临“大城市生存困境”,其他的鸟类也频频在城市上空“折翅”。11月1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在京郊延庆县放归了5只秃鹫。据猛禽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它们都是因受伤、食物短缺等原因被送来救治的。
高楼大厦、玻璃幕墙挤占了鸟类的生存空间,即便在故宫、天坛等公园内也难找到落脚处。由梁从诫发起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进行的一项为期8年的调研发现,2008年冬季开始,天坛内长耳鸮长耳猫头鹰的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园区投放鼠药,造成食物短缺,可能是长耳鸮数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之友”观鸟组负责人李强说,“当时,北京不少公园频繁进行园区整治,环境虽然美化了,但多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却有一定破坏。2000年前后,文物单位采纳专家意见,为保护古建文物大量采用防雀网,理由是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使得雨燕无法重返原有巢穴。”
在城郊,湿地面积持续下降也挤压了鸟类的生存空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调查显示,北京现存湿地面积约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5%降至3%,已达保护下限。
在北京周边更大的生态圈,候鸟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张正旺从一项持续二十余年的针对渤海湾水鸟的研究中发现,湿地面积已经减少30%。从北京搬迁到曹妃甸的首钢,落户在北大港自然保护区周边更令他忧心不已。
全民行动打响“鸟巢”保卫战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已经有所提高。据介绍,北京在2008年修订了《北京市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画眉、八哥等鸟划入禁售名单,让保护有法可依。致力于保护和恢复湿地功能的《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也在修改当中。
北京市园林路绿化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王民中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打击力度的加大,北京及周边地区近年有关案件整体数量锐减。过去郊区“打鸟”,城区内的“贩鸟”现象曾一度十分活跃。现在不能说完全杜绝,但已经很少。“以猛禽为例,过去每年查获走私出境的猛禽几十只,现在每年一两只。”王民中说,除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集中检查,他们日常还与多个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割断非法捕捉贩卖鸟类的利益链。
作为国内唯一的专门救护猛禽的机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救治了3000只猛禽。数据显示,最近两年,北京猛禽收治的数量有所降低。“随着近年来执法力度的上升,北京地区鸟类的非法贸易有一定的收敛。可见只要打击严厉,杜绝杀戮并不难。”猛禽救助中心主任华宁说。
由万余名民间爱鸟人士组建的“野生动物义务监督员”和“护林员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鸟类是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动物,为它们留下自然栖息地,就是给人类自己留下生存的空间。”张正旺说。
作者:赵琬微 万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