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第一教学楼的走廊一角,有一个由书柜改造成的灰色货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些文化用品和生活用品,下面分别贴着价签。
昨天下午,记者看到一些下课的同学来到义卖站买东西,自己挑东西,自己往货架下面的钱箱里投钱付款。
这个义卖站名为“大诚小爱”,是吉林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团委设立,由学院的学生会同学管理的。从今年2月27日开张起,始终无人售货,完全凭着诚信发展到今天。在过去9个多月的时间里,义卖站发生过不少动人与曲折的故事,它伫立在这个角落,成为一道道德“测验题”,面对这道题,同学们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
为同学着想
上架的货品,都比市面上卖得便宜一些
昨天下午2点半,同学们正在上课,义卖站的小货架静静地伫立在无人的走廊。一个拎着大包小包的男生,向义卖站走来。笔、本、面巾纸、便利贴……他打开包裹,掏出各种各样的文具用品和生活物品,逐一摆上货架。1元、5元、0.8元……这些物品,被各种价签分成类别。
来的男生叫崔晨,是义卖站的“采购员”,也是主要的管理员之一,他是吉林财经大学税务系大二学生。“每周三下午第一节,我都没有课,我就在这个时候到市场去进货。”崔晨拆开一包面巾纸,一包一包地摆上货架,面巾纸的价钱,写着“0.8元”。“这种面巾纸,市面上零售价格是1块钱。”崔晨说,开办义卖站的初衷之一,就是为同学着想,所以上架的货品,都比市面上卖得便宜一些。崔晨拿出一个精美的笔记本:“比如这个本,市面上卖6块,这卖5块。”
架上的物品,种类挺多。崔晨算了算,“大约30多种。”这些都是出售的。义卖站还有出租的物品,是摆在底下的几本图书。“这些书,都是同学和老师捐的,用来出租,租一天两毛钱。”除了需要花钱的物品之外,货架一侧,挂着一个小筐,里面有一把剪子、一个订书器、一瓶胶水,这些都是免费供大家使用的。
买与借,如何统计?挂在货架边的一个本子,记录了一切。那是一个购物登记簿,里面是一张张表格,标明院系、姓名、所购物品、数量、日期,买东西的同学,会主动在上面登记。翻开登记簿看了看,已经记录了大半本。
透明化经营
定期公示收支账目 都写得清清楚楚
每天早上7点前,负责管理义卖站的同学就会来到站里,摆好货品;晚上9点,再来把货收起来。崔晨说,每隔三四天,他们都会来点一次货,算算账。“货多的时候,每天都卖80多元呢。”小站还是透明化经营,定期公示收支账目,进货款、利润等,都写得清清楚楚。
“小站建立初期,是学院的团委拨下来的启动资金,几百元。”崔晨说,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义卖站盈利了,他们就开始自收自支,用卖货款进货,赚得的利润,注入学校的阳光基金。“上个学期,我们获得了近400元的利润。”崔晨很高兴,这些钱,他们捐给了一名贫困儿童。
道德测验
有人多给钱不找零 也有人不给钱
义卖站伫立这个角落9个多月,它成为同学当中的一个道德“测验题”。学院团委书记宋立东说,小站能顺利经营到现在,靠的是同学们的诚信和善良。“时常会有同学来买东西,投到钱箱里的钱要比商品的价格多,且不找零。”宋立东说,大多数同学面对义卖站,都会真诚相对。
但是,偶尔也会有同学拿了东西,却没有付钱。“有时候,同学买东西,钱的面额大,零钱盒里都是小额硬币,找不开,或者忘记带钱,他们都会在旁边的留言簿里,说明情况,下次来还。”崔晨说,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补上,但是有些时候,的确没有了下文。
前段时间,二学历考试的时候,不少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学生或社会人员,来学校的考场考试。“考试之前,我们曾经商量过,这两天要不要把义卖站的货撤下来,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做,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考验大家,而是基于信任。”然而,令宋立东和同学们寒心的是,那两天,货架的物品消失了,钱箱里的钱却没有增加。“这次我们损失了近200元。”
义卖站这次受损失,令负责管理的同学们沉默了很久。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要把小站坚持下去。“我们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毕业之后,同学们从事的社会职业,几乎都和金融分不开。”宋立东说,他希望通过这个小站,给同学们一个道德的标杆,在面对金钱的时候,该保持怎样的态度。
同学力挺
义卖站无疑让人内省
昨天下午,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好几位同学在义卖站买东西。一个男生买了一包8毛钱的面巾纸,向钱箱里投了一块钱之后,转身就走,没有拿走零钱。
“这个小站立在这儿,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学生陶文经常在小站买东西,她说,她偶尔也会多投一些钱,因为她知道,这些钱会被用作爱心捐款。“小站信任我们,我们也支持小站。”
挂在义卖站的留言簿,已经写满了好几本。崔晨和同学们看遍里面的每条留言,充满了感动。他把晒在学校贴吧里的留言内容展示给记者看,同学们都在力挺义卖站。其中,一条留言写着: “我觉得每个路过这里的人,不管是否买东西,都是一种灵魂的救赎与洗礼。在这个日益浮躁、面临种种诚信危机的社会,这里无疑让人内省,触摸到人性最本真的一面。”本报记者 赵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