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北京也“患”上了大城市病中无法回避的交通拥堵。道路拥堵是现实,如何更有效利用道路资源,让人们的出行能够通畅、快捷,考验着交通主管部门的“智慧”。从查看路况上网站,到导航仪实时播报拥堵信息,如今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手指查看实时路况……当我们每天都在与道路拥堵“斗智斗勇”的时候,北京的交通也越来越智能了。
感言·5年间
交通信息重点服务公共交通乘客
起步 自主研发浮动车技术
晨报:北京交通开始启动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的情况如何?
杜勇:实际上2003年市交通委成立之初就意识到,随着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高质量的交通信息服务需求会越来越迫切。2004年,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研究被提上日程。但当时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尚属空白领域,信息既无法全面掌握,又缺乏有效的发布手段,成为影响交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的“瓶颈”。
当时国外也有机构提出和北京合作建设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但最终市交通委还是决定依托行业现有的出租车GPS数据,自主研发当时国内外尚在研究阶段的浮动车技术(通过少量装有基于卫星定位的车载设备的浮动车获得准确实时的动态交通信息)。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的情况下,交通信息中心向设备厂商借用了两台服务器,找到了正在跟踪研究国外浮动车技术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开展出租车调度业务的北京金银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6年4月,这项技术基本完成,1万余辆装载GPS的出租车担任起动态路况监控“任务”。市交通委网站上,国内第一个实时路况系统进行了上线试运行。这套被命名为“交通眼”的系统,每5分钟更新一次路况信息。这也是这项技术首次通过互联网为公众出行服务。
发展 动态交通信息全覆盖
晨报:5年前,我们提出了下一步目标,就是对老百姓的出行实现全方位、综合的信息服务,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杜勇:应该说,北京交通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不是一个部门,是包括北京市交通委在内,由出租车调度中心、交通信息服务商、移动运营商、广播电台、汽车厂商、电子地图制作企业、终端制造厂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推出的服务。
到2008年奥运会前夕,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内首套基于网站、手机、呼叫中心和车载导航多种发布方式的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经过不断的完善,如今这套系统的服务已经从小汽车扩展至公共交通,从车主覆盖到了大众。
比如说,实时路况信息发布到导航仪上,使车载导航仪有了“动态导航”的功能,导航过程中不但有拥堵提示,当途经道路拥堵时还能重新计算道路规避拥堵;我们借助北京移动12580平台,向用户提供电话查询路况服务,这个服务一经推出,关注度很高,市民通过12580查询路况达到整体呼叫量的50%。
今年,北京市交通委在网站便民服务的升级改造计划中,把路况查询服务功能首次延伸到手机,公众可免费下载手机软件“北京交通眼”,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城市道路路况。
现在来看,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多样化和覆盖到出行前、出行中全过程的两个重要突破。
规划 公交乘客成服务重点
晨报:北京也在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下一步,我们面向公众的出行信息服务有什么目标?
杜勇:目前北京公共交通乘客每天突破两千万人次,这应该是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的主攻方向。从2011年开始,我们将交通信息服务的重点调整到面向公共交通乘客。
现在对于公共交通乘客来说,通达性的信息服务是有的,但比如说下一趟公交车什么时候能到?车上挤不挤?这种动态信息还比较缺乏。对此,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也在今年全市交通工作会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公交、地铁信息服务的缺失到实时信息服务的转变;二是实现公交、地铁各自网络化运行,到公交、地铁、步行、自行车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的转变。这也会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的工作方向。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公交出行发布平台:首先把调整的公交线路、站点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更新;对公交GPS动态信息进行处理,计算出到站时间、车辆状态;同时实现信息发布的多样化。
数据
4000万人次
2011年,北京六环以内每天的出行人次达到3000万到3500万,而且人数逐步增加,预计到2015年日出行量将突破4000万。如此大的交通需求,只有公共交通才能解决。
6.6万辆
目前北京市浮动车系统覆盖全市6.6万辆搭载GPS系统的出租汽车,通过获取这些出租汽车的GPS数据,分析处理后形成北京市城市道路实时交通状况信息。
72万用户
高速公路ETC系统也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已累计建成398条ETC车道、1158条人工刷卡车道,用户突破72万,ETC通行比例达到25.5%。
56亿元
根据北京交通智能化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规划投资56亿元,提升智能交通服务系统。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陈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