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灾后重建探求应对极端天气之道
原标题 [美国灾后重建探求应对极端天气之道]
新华网纽约12月7日电(记者刘莉)一个多月前登陆美国东部地区的飓风“桑迪”造成当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鉴于有观点认为极端天气的出现可能成为常态,美国各界开始探讨如何立足防灾减灾开展重建,才能尽量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危害。
纽约州在这场风灾中遭受了超过300亿美元的损失。该州州长安德鲁·科莫日前强调,重建规划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建筑标准上,应让新建筑物更加智能化,更具可持续性,从而不但使人们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而且促使城市发展适应气候变化。
纽约州政府为此成立3个委员会,审查全州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请各领域专家就如何改善和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建议。纽约市政府负责对此次风灾和相关应对能力进行检讨和全面评估。
美国的一些地球科学专家在灾后研讨会上,为灾区重建提出3种方案。第一,在海边建造更多具防洪功能的建筑,比如防洪大坝、防洪堤等,以增强对沿海地区的保护。第二,确定新的建筑标准,改建低洼地的建筑物,增加房屋高度。第三,动员部分居民撤离到内陆地区定居。
不过,按照大多数专家的观点,建造防洪堤等设施并非应对极端天气的最有效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城市。在适宜的区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也可满足部分需要。比如,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在湿地和沼泽培植芦苇隔离带,构筑沙丘,为城市应对未来飓风登陆设置缓冲带。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正在测试“弹性应对天气”的基础设施,比如抗高温的人行道、收集雨水的花园、屋顶太阳能发电装置等。
灾后的纽约已着手确定新的建筑标准,比如规定在高风险地区,建筑物必须能抵御洪灾;部分手机基站至少要储备8小时以上的备用电能。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开始修改已沿用百年的洪水地图,纽约市将更新紧急撤离地图。
有专家认为,应对极端天气的最好办法是避开高风险地区。比如,为躲避飓风,将住址从海滨迁移到内陆。但这样做涉及财产、生活习惯等很多矛盾因素,推广不易。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也指出,纽约人多地少,其城市未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利用。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鉴于很多灾害给某地区带来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因此城市管理者要有一种“先投入,后省钱”的意识。据测算,城市为防范极端天气采取措施的花费,通常远低于受灾的损失。因此,在确保供电、保障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将大幅降低救灾开支。
同时,一些行政研究者也表示,将大量财政支出用于防灾减灾之前,须先赢得公众对城市新规划的认同和参与。城市管理者必须想办法说服公众,让他们明白防灾减灾开支能切实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作者:刘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