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要闻 > 时事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民政部前司长:我要为兰考妈妈说句公道话

2013年01月07日12: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 [河南兰考火灾事故突显民间收养制度之困]

  在兰考事件中,大火是夺走孩子生命的元凶,而原始简陋的孤儿收养模式则是悲剧的潜因。公众在祭奠那些幼小的生命,同时也在聚焦事件背后的民间收养制度。中国的儿童福利究竟要如何前行,才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事实上,兰考事件并非孤案。在中国数十万孤儿的收养压力之下,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情与法的冲突都在不断上演。官方的福利资源极度缺失,民间应运而生的收养机构却面临身份尴尬,争议声和改革声从未停歇。

  曾任民政部司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的王振耀接受采访时称,中国的儿童福利相关法规缺失,福利设施相对匮乏,这些都是问题的难点。

  20万“黑户孤儿”

  姜林曾是重庆一家民间孤儿院的院长。2010年初,这家专门收留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孤儿院因“未经审批不合法”无奈解散。

  “毕节流浪儿冻死事件”一度让姜林重燃“再办孤儿院”的念头,“不在乎是否犯法”。 兰考一事一出,他的念头彻底熄灭。他庆幸没有行动,甚至感激政府当年取缔的决定:“如果没有取缔,我也可能面临承担责任的问题。”

  这几乎是中国民间孤儿院的共同烦恼,出身血统不纯,行事诸多束缚,容易陷入法律纠纷。然而即便如此,民间收养机构的队伍仍然不断壮大。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孤儿50.9万人。

  然而王振耀透露,此次调查开始时的数据应该是71万左右,严格调查后为50.9万,也就是说民间收养的“黑户”孤儿数量达到了20万左右。

  中国的福利资源分配和户籍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也就意味着,这20万黑户孤儿无法享受社会的各种福利,无论是人生前期的教育、工作、医疗,还是之后的结婚和继承。

  黑户孤儿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儿童福利资源的匮乏。

  兰考县民政局在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直言,造成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违法收养不能控制的更深层次原因是,全县至今没有一所儿童福利机构,县民政部门安置弃婴的方式只有送到开封市儿童福利院,而早年开封市儿童福利院养育条件有限,不能做到“送一个接一个”。

  王振耀说,为给被丢弃的孤儿一个去处,许多爱心人士开始自己创办民间孤儿院。在中国,这个数量不在少数。但这种收养方式并不被法律和官方认可。

  中国的《收养法》对收养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其中只有14岁以下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才可以被社会公众收养。此外,对于收养人的身份、年龄和性别也都有更为细化的要求。

  这无疑增加了收养的难度,“许多孤儿被抱走,或者被送到好心人那里抚养,但是要在法律上确认这种收养关系,难上加难。” 王振耀说。

  曾在国家民政部任职的高玉荣称,“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在孤儿收养方面向社会敞开大门。主要是担心无法监管,还有就是责任。比如贩卖儿童,贩卖人体器官等。”

[1] [2] [下一页]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