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74岁,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昨天,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老军工被授予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
到山沟沟里研究雷达
1969年,王小谟和同事们被调到贵州都匀的深山里,组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那年,王小谟32岁,他的首项任务是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
说到38所,陆军很难忘记,这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回忆:从上海坐三天三夜火车,换乘汽车,再步行,才看到38所所区。“所长王小谟就是这样带着一两千人,在连飞机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出找飞机的雷达的”。
当时贵阳一天只有一班飞机,“我们的雷达是要看飞机的,怎么办?就跑去‘远征’。”王小谟和同事们只能带着雷达转战江西、长沙、武汉……
“晚上下班一片漆黑,对搞研究来说也是好事,没事可做那就工作吧,没有上下班概念,工作效率很高。”王小谟回忆,要了解国际前沿信息,只能靠“晚半年、一年才能看到的外国杂志”。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小谟与同事们设计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
胡琴声中淡看病魔
2006年,一场车祸让68岁的王小谟腿部骨折,随后,他又被查出淋巴癌。众人皆惊,但王小谟却淡定,即使在病床上输液,他也要把设计师请来探讨交流。
他的学生曹晨去探望老师,王小谟正靠在床头,乐呵呵地拉胡琴。
京剧和胡琴,是王小谟不可或缺的良伴。
他已有60年京剧和胡琴的积淀,京腔京韵悠扬婉转,胡琴演奏如泣如诉。一次联欢会上,他为一位京剧艺术家拉琴伴奏,一曲《杨门女将》赢得满堂彩。
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到试验现场,之后,又一型国产预警机横空出世,我国成为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出口预警机的国家。
王小谟随后又将目光聚焦在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上。数字阵列技术是当前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基于数字阵列雷达和中国国产运载飞机的新型中型预警机,由此开始研制,通过“小平台、大预警”,摆脱了中国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标志着中国预警机的主要技术将从国际先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被逼独立研究预警机
“什么叫国际领先?就是搞预警机的国家来看我们的脸色,看我们搞什么,他们搞什么”。现在,王小谟仍憋着一口气,他要争口气。
预警机被视为是空中指挥官,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引导飞机执行作战任务。拥有自己的预警机,是我国雷达科研工作者长久的梦想。其实我国预警机的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因技术落后而搁浅。
项目搁浅,研究却未停止。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就规划、实施了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关键技术攻关,并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1990年海湾战争后,国家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
王小谟就是这个项目的中方技术总负责人,他坚决要求中方主导研制方案,并在国内同步研制,这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美国迫使外方单方面撕毁合同。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大型预警机的研制终于在国内立项。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上,多机编队的领队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王小谟扯着旁边人的袖子,“看,这是我们搞的”。领队梯队中的领航机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也是中国预警机第一次公开亮相,王小谟就是中国国产预警机的开创者和研制者。
那一天,同事们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王小谟流泪。
新京报记者 郭少峰 邓琦 邢世伟
声音
组织一台戏剧跟搞工程一样。戏剧有乐队、灯光、导演、演员,要把这些人团结起来演好一台戏不容易。作为一个总设计师,你要把几百人的班子往同一个目的去推进,还要让人家心甘情愿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这就是总设计师的责任。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酷爱京剧,他认为京剧和科研有相通之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