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尾气排放:我们离“国五”标准还有多远?
原标题 [机动车尾气排放:我们离“国五”标准还有多远?]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宗巍、王民、何悦)在PM2.5浓度指数频频“爆表”的严峻形势下,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舆论焦点。日前,环保部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国五”排放标准意见,其中将PM2.5控制纳入排放标准。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连日来在采访中发现,网民对于“国五”标准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而油品不达标这个老大难问题依旧突出,可能成为“国五”标准顺利推进的最大障碍。
关注一:爱车能否“喝”上合格油?
在雾霾笼罩中国的阴影散去之际,1月16日,环保部就《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简称“国五”)第二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将PM2.5的排放量纳入排放标准内容。
环保部指出,与国外汽车排放法规标准相比,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技术水平和欧洲正在实施的第五阶段排放法规相当。
然而,网友注意到,征求意见中没有确定“国五”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因为其实施需要供应的“国五”油品标准还未出台。
“市场上"国四"油都少,更别提"国五"了。”在“汽车城”吉林省长春市的赛德广场附近的一处加油站,正在排队加油的市民刘海龙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的新车的排放是按照“国四”标准设计的,但一直都是加93号汽油,在长春根本没有与发动机相配的“国四”油。
记者在网上的各大汽车论坛上看到,全国各地的车友纷纷反映,“车油不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对现阶段的很多乘用车来说,一般情况都是“国四”车“喝”“国三”油。
“如果"国四"发动机如果长期使用含硫量较高的“国三”油,很可能缩短后处理系统的寿命,甚至会出现发动机熄火的现象。”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表示。
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机动车减排遭遇油品尴尬了。从1989年我国发布《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来,已先后4次提高轻型汽车排放标准。但由于不达标,油品一直没有与机动车的排放标准相匹配。
目前,我国市场上质量最高的车用汽油是北京的“京五”标准汽油。上海、广州、以及南京等城市供应“国四”汽油,其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仍是“国三”汽油。
关注二:“国五”标准是否能拨开雾霾见天晴?
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轻型汽车约8000万辆。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的同时,由汽车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也在加剧。
研究表明,机动车已经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排放了全市58%的氮氧化物、40%的挥发性有机物和22%的细颗粒物(PM2.5)。
业内专家表示,“国五”标准若实施,将促进国内车用汽油和柴油品质的提升,不但对新车污染物减排发挥作用,还将改善大量在用汽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能够拨开雾霾见天晴。
可机动车减排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问题,不仅涉及炼油企业的油品质量,还包括车企的发动机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
“在减排问题上,发动机的环保性能与油品品质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二者谁都不能拖谁的后腿。”长城汽车公司动力研究院副院长悦华介绍说。“要达到预期的排放标准,必须做到"好马吃好料",将发动机的排放标准和相应品质的油料相匹配。”
正如悦华所言,中国最早的卡车制造厂--一汽解放汽车公司就苦于“没有好料”。“我们公司就有一台满足"国四"排放标准的样车,但却不知道去哪儿加油。”一汽解放汽车公司党委书记许宪志告诉记者,“都说汽车节能减排是生产厂家的责任,但没有合适的油,排放肯定不达标。”
最近,一部名为《末·未》的几十分钟的纪录片在网上引起关注,片中记录了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现状。该片的导演李非凡在微博中写到,“国五”汽车排放标准,将受中国油品质量制约,遗憾未能究其更深层……
对于油品质量提升的问题,很多专家表示,这需要政府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充分调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优质燃油的升级工程与汽车排放标准的升级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国五”标准顺利实施。
关注三:减排费用会转嫁在消费者身上?
业内人士表示,提高油品需要炼油企业不断升级制造工艺,同时对加油站存储、运输等也要进行改进。有网友表示,当前国内油品从“国三”标准升级到“国四”标准,需要投入数百亿元。这笔钱由谁来埋单的难题一直争论不休,使得油品升级变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而汽车制造行业在减排方面也面临困境,一是自身制造工艺不达标,二是排放升级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如何分摊新增成本比较棘手。以一辆重卡为例,升级到“国四”排放标准需要厂家多拿出2至3万元。这笔钱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还是经销商埋单,或是厂家自己掏腰包,也很难取舍。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网友担心机动车减排会提高自己的用车成本。“我现在关心的是,实施"国五"排放标准后,车价、油价会不会涨?”网友“周胖在旅途”在网上留言说。
一位汽车企业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坦率地讲,企业如果对达不到国五排放标准的汽车发动机进行改造,估计每辆的成本会增加1万元左右,但究竟涨多少,还要等新标准实施后再定。”
至于增加的成本由谁埋单,他笑着说道,“肯定不是经销商。”
作者:宗巍 王民 何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