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导读]
“过完年该找工作了吧”、“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都结婚几年了,该有孩子了吧”……这些话犹如“炸弹”,源源不断从父母、亲戚、朋友嘴里说出来。“90后”、“00后”迅速成长,“80后”最年长的已经33岁了,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也就是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有“成家立业”,因而受到父母或亲人的催促,有些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恐惧回家,恐惧过节,更恐惧家庭聚餐。
新闻背景
调查称超7成80后成“被催族”:催婚催子催工作
年关将至,“被催族”大呼又要“被催(悲催)”了。最近,在网络上爆红的一张被称为《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树状图流传于“被催族”中,他们纷纷转发、评论。春节临近,记者随机调查50名“80后”,有76%的人表示自己还没有到过年,就已经“腿部中箭,倒地不起”了。
【随机调查】
50人中有38人
不同程度地被“催”
春节假期,和亲戚朋友一起聚会娱乐,本是件快乐的事情,但不少“80后”却心有隐忧,没工作的被催着工作,没结婚的被催着相亲,结了婚的被催着生娃。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他们承受不小的压力。记者随机调查了50名“80后”,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38人都被不同程度地“被催”过。其中60%被催着结婚,15人被催生娃。
新闻解读
“被催族”的悲催何人能解
被催着工作、被催着结婚、被催着生孩子……对于刚走出社会的年轻人而言,恐怕是过年回家最让人头疼、却又难以逃避的“紧箍咒”。诚然,父母亲友的这种关切,由来已久,只不过在当下社会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显著而已。
“被催族”们感到被催,首先是代际间生活方式的碰撞。随着年起一代生活方式的愈发独立,每个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都有自主的思考和计划。他们厌恶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展开自己的人生,尤其厌恶家人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和干预。一方面理解长辈关切的善意,另一方面又排斥或粗暴或软暴力式的干预,这种纠结之下,悲催之感油然而生。
除了代沟,同样与当下青春遭遇的窘境有关。成家立业,不仅仅是长辈们的期望,同时也是年轻人共同想往的目标。但成家立业并不仅仅是愿望和想象,而是关系到财富的积累、地位的上升、生活的保障……原始资本的积累,以及生活抗风险能力,往往成为成家立业的前提条件。爱情之于情感,理想之于职业,虽不矛盾冲突,但生活总还是离不开烟火气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直面当下,直面责任。
也许,结婚并不要住多大的房子,办多么奢华的婚宴,但总需要一处安身之所吧,可当前的房价,有多少年轻人承受得起;也许,理想实现的平台不必有多大、上升的通道也不必多宽畅,但总得有所盼头有所变化吧,可当前的紧张的就业环境和逼仄的上升通道,又有多少年轻人在职场步步为营;也许,生孩子花不了多少钱,也不必非得给孩子准备多么优厚的家底,但最起码的抚养投入还是必要的吧,可从面对当前孩子们差异化的起跑线,又有多少人能够有信心让孩子降生……现实的窘迫,以及未来的不可确定,加上生活中处处充满风险,年轻人们的忧虑和畏缩,何尝不是青春无力的显现。
过年回家,面对父母亲友的关切,多少“被催族”颇感无奈。而这种无奈的集中显现,则是同辈人聚在一起时的牢骚和抱怨。悲催的境遇,造就了“被催”的被动与尴尬。无论是实现长辈的期望,还是接近自我的期待,都显得那样的无力和局促。“被催族”的悲催,不仅仅是代际间生活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碰撞,更是窘迫青春的无奈。多给青春一些机会,“被催族”们就能多些从容和自信,少些被动和困窘。
悲催的“被催族”,不过是代际碰撞与青春无力共同下的蛋。而要消弭这种被催,不但需要“被催族”们与饱含期待的长辈相互沟通和理解,更需要通过社会的改变,让青春由无力变有力、由局促变从容。唯有如此,催促的关切才能饱含温情,而不至于成为难堪的干预。
“被催族”的悲催何人能解?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年轻人主动的沟通以求理解,更多的努力以求改变。当然,对于长辈们而言,也需要尊重晚辈的独立和自主,理解他们的处境。至于社会,则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释放更多青春向上的通道、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只有将青春从过度的重负中解放出来,个体生活的展开和人生脚步的迈进才能够更加从容,才能免于陷入“被催”的被动和无奈。(时言平)
新闻观察
“被催族”是社会民生焦虑的写照
年关将近,许多“被催族”成为名副其实的“恐归族”。仔细分析,“被催族”的出现并不荒唐,这符合当下社会的“人之常情”。
有工作,才有找对象的资本,也才有成家的可能。成了家才算过日子,这些都是国人的传统观念。而成家之后,父母难免再催要孩子,这都是情理之中,“被催族”的父母并非无理取闹,他们也是为孩子着想。
可是,无论是应届生找工作,还是结婚成家,还是生儿育女,在当下都并非容易之事。当下如果不是学工科,进国企堪比登天。如果没有各类注册证书或是一技之长,在每年超过600万的就业大军中,找到自己位置也并不容易。许多人寄希望于考公务员和事业编这种“小概率事件”。再说成家,按照“丈母娘需求”理论,成家的前提是有房,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至于生了小孩之后,又极有可能成为“孩奴”。对于“被催族”而言,最痛苦的或许并非是父母与亲戚的唠叨,而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窘境和压力,这些并不亚于亲朋的催促。
“被催族”不是年轻人的小资情调,而是年轻人现实生存压力的一种写照。“被催族”实质上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焦虑成家立业的成本越来越高,无法拼爹,要钱没钱,要房没房,年轻人的稳定性也就越来越差。
“被催族”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观念尤其是父辈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但更不可否认,“被催族”命题已经成了民生问题。如果房价仍然保持在高位运行,如果民生成本只涨不跌,“被催族”仍然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继续存在。
微言大义
@高丽is哆嘞咪:终于体会到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时的痛苦了,被催族啊!
@tutu2shushuguo:我被催孩子了!才结婚半年啊,就好像我不会生一样!
@老牛momo:今天你“被催”了吗?
@在花瓣上独舞:说到心坎里了。
@汉中联通婷寶兒:不敢在亲戚家人面前提起有关这样的话题。
@但使流年安稳-岁月静好:90后都被催的飘过。
@Dianne喵:我本来有段时间打算回家发展的,结果呆了3个月,就跑出来了,被各种催啊,能受的了么?
华声在线综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