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强国之路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郑文博
21世纪之初,海内外大量专家便做了一个几无疑义的“世纪预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本世纪影响世界的头等重大事件之一。
“世纪预言”将如何实现?中国人的自信源自哪里?
道路决定命运
从葡萄牙、西班牙到英国、美国,纵观数百年以来世界列强的崛起史,各有其历史机遇和特色,又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共性,如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释放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等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文化思想丰富活跃,形成影响世界的辐射力;军事力量伴随着国力增加而不断增强,等等。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为迈向强国之列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在经济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在思想意识领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日增、国防力量得到增强等。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二战后持续数十年的“日本奇迹”落幕,而“中国奇迹”大戏仍在上演。
任何数字乘以13亿都是一个庞大的体量,任何数字除以13亿则显出了另一面,仍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中国的人均值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未达到世界平均线。
合而观之,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说,中国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学技术以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离真正的强国,不管是外界认同的强国,还是多数国人心目中够格的强国,都还有一定距离。
基于同样的逻辑,十八大明确警示全党全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忧患不掩执政党的自信。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表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现在的成功,就在于我们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之路,成功之路,走向富强之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教授说,同西式发展模式相比,中国道路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两大优势在于,一是建立起了一个包容各种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讲的主流经济学中,就是计划与市场兼备的混合制度,中国就是典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就像一张桌子,有几个腿在支撑着平衡,胜于单腿或有的腿长有的腿短的“小儿麻痹”。
二是建立了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政治制度框架,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为确保执政党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办难事、办好事、办正事提供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果为这种政治制度的成功作出了有力证明。
布局支撑全程
围棋博弈中,一个成功的布局往往决定了全程的输赢。国家的发展亦复如是。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经济发展过去是、当前是,未来仍然是强国之路上的基本“动力”。“奇迹”式发展的中国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同时,十八大也清醒地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韩保江说,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将走一条由过去注重追求数量向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转变,不再单纯强调GDP的增长,规避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实行内涵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上升位为“五位一体”之一,正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祝灵君说,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是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人人有责的命题。绿色的发展,需要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生活革命。
民众生活的变革,不仅仅限于“绿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期盼,都是社会建设的重任。
韩保江说,搞好社会建设,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施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未来三十多年的战略任务,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需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切近的要求做起,着力解决好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社保难、住房难、养老难等基本民生问题。
除直接的惠民政策外,社会建设还要求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如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和完善社会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等,最终形成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经济结构相协调、合理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结构,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
2012年,韩国“鸟叔”朴载相的“神曲”《江南style》几乎一夜风靡全世界,“韩流”袭击全球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对此现象,谢春涛说,文化也是实现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大国的兴起,也是一个民族从弱国心理调整为自强不息的强国心理过程,一个文化成熟、文化自信的过程。
在他看来,加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又不硬性灌输,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始终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政治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此原则和目标上,又对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通盘部署。
受访专家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政治建设方面尤其如此。谢春涛说,管好一个拥有党员最多、世界上最大的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是腐败现象已是政治领域内最尖锐的问题之一,要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党的生机和活力。
国防保障和平
过去的强国崛起史表明,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强国,不单单是本国之事。
与以往列强不同的是,中国的发展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十八大再次重申,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世界主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融入世界经济的规模与空间越来越大,利用世界资源的条件也越来越有利,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加增强。但同时也面临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压力与挑战。
尽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势必仍将受到很大冲击,故而合作借重与牵制遏制并重,使得中国与当今世界的一些主导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关系复杂、不确定、敏感甚至摩擦增加。
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说,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除了台湾问题,还有南海部分岛屿被周边国家占领以及同日本存在的钓鱼岛争端问题,时时考量着我们,羁绊着我们,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必须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罗援说,在硬件建设上应毫不松懈地加强武器装备发展,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实现敌有我有、敌有我好,将来达到敌无我有,我们决不和对手搞军备竞赛,而是搞不对称发展,敌人害怕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以我之长击敌之短,逐步形成局部优势、相对优势,以我们的整体实力形成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让对手知道如果侵犯我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将受到得不偿失的巨大损失,从而形成遏战、止战、胜战的有利态势。
十八大对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了发展蓝图,进行顶层设计,确定了发展目标,指出了发展步骤——主题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路径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军队建设要实现双重历史任务,即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除军事保障外,外交手段、经济手段也是国家综合维权的有机部分。专家表示,在外交上要纵横捭阖,构成于我有利的态势,争取更多的朋友,减少潜在的敌人;在经济上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制衡对手,使对我挑衅者付出难以承受的经济代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