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南极中山站
原标题 [走进中国南极中山站]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月7日电(记者徐硙)走进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主楼,你会闻到关于岁月的味道。
中山站综合栋的会议室有一面照片墙,挂着历年越冬队员的合影。仔细看这些照片,看不到极夜的煎熬、酷寒的磨难、单调生活的苦闷,有的只是灿烂的笑容。
来过几次的老队员再次回到中山站,总会驻足在自己的照片前,静静地“缅怀”曾在这里度过的日子,谁也猜不出他们的回忆是怎样的色彩。
第29次南极考察队党办主任王建国告诉记者,他随第11次南极考察队刚上站的时候,有一个人总是跟着他,无论他在做什么,那个人就在旁边看着,也不和人说话。开始王建国还有点害怕,后来他才明白,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南极越冬综合征,这是那个人太渴望见到新来的人了。
“莫愁湖”“卧龙滩”“鸳鸯岛”“熊猫码头”……队员们给站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起了充满着祖国元素的名字。队员告诉记者,这样的称呼让人觉得离家不那么遥远。
远离文明社会的中山站,仅靠每年“雪龙”号补给,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厨王琦给记者列了张表:
“雪龙”号到来的第一周有新鲜水果;“稀罕”的蔬菜可以吃到3月;卷心菜能吃到6月;大白菜撑到7月;洋葱坚持到8月;剩下的就是速冻食品、脱水蔬菜、土豆、肉类和罐头,一直等到12月,“雪龙”号再次出现……
从2009年起,中山站网络通信工程建设完成,从中山站打电话到上海已算市话,打到祖国别的城市算国内漫游。2012年,网络带宽也升至1兆。
曾几何时,为了和家里通话,队员需要提前预约短波电台。越冬期间信号不好,常常喊破嗓子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老队员开玩笑说,通话的唯一作用就是让家人知道你还活着。
南极站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与周围各国考察站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各国考察队员的趣事成为队员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俄罗斯进步站的医生特爱喝酒;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的站长是名警察,看到报纸上招聘站长就报名了。
站与站之间的交集不止于此。中山站队员受伤需要手术,进步站医生立即协助;澳大利亚固定翼飞机迫降,中山站队员也火速支援千里送油。
可能这就是南极,就像记者造访印度站时站长所说,“在南极,我们就要互相帮助,这才使得南极成为南极”。
如今,中山站依然占据着拉斯曼丘陵的一隅,默默等待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第30个年头的到来。
作者:徐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