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香港《明报》网站2月17日刊登题为《一份菜单如何反映政治转型的轨迹》一文,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文章称,台湾当局的宴会菜单可以勾画出政治转型的轨迹,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政治变迁。
马英九力求“减碳”
201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2012年5月20日举行就职典礼,并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就职晚宴。晚宴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因为台湾地区经济低迷,民生困苦,所以就职宴也不能铺张,反以简约、俭朴为大原则。
与4年前比,每人预算从1800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1元人民币)调低至1600元,菜式也从9道减为8道,但这8道菜看似平平无奇,但其实却有一番政治上的苦心。那就是所谓“在地”的考虑,尽量采用台湾当地的特色食材入馔。
文章说,环保是当今世界政治潮流,马英九就像很多西方政治领袖一样,都在自己的政纲中主张环保,就是所谓“在地”要求,那就是尽量采用当地的食材,以减少食材运输的距离,节能减碳。况且,全部使用“在地”农渔产的另一个好处,便是能以实际行动支持当地农业和渔业,为农民和渔民打气。此外,也可以为各县市的旅游业起到宣传效果。
两蒋喜爱传统菜
那么以前的台湾当局领导人举行的宴会,是否依从同一个模式?若然答案是否的话,那究竟又是从哪时开始的呢?
首先蒋介石时期,有中西两种菜式,中式以川扬菜为主,例如黄焖嫩鸡、东坡肉等等;至于蒋夫人宋美龄,则爱吃枣泥锅饼。文章说,当时的菜式并不见台湾地道风味,而且因为经历战乱,潜意识上可能担心宾客吃不饱,餐点多半会有包子、馒头、面、饭等,着重能够饱肚。
而蒋经国并不太喜欢应酬,因此很少举行宴请,并多由其他人代为主持,而且崇尚俭朴,流行五菜一汤的“梅花餐”,奉行简约。
总的来说,在蒋氏父子时期,宴会菜式基本上展现的都是传统中国饮食文化,而台湾地区民间的本土饮食文化,仍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李登辉大肆铺张
到了李登辉时期,一反前一阶段蒋经国时期的特色,不单宴请次数很多,而且重视排场,每场都会有鱼翅、鲍鱼、龙虾等名贵菜式,而且菜式往往多达10道。风味以粤菜和海味为主。“李登辉不但懂得吃,也很能吃。”当时台湾地区经济起飞,财政宽裕,花得起钱,于是二两以上的排翅、鸭蛋大的麻鲍,以及龙虾,变成菜单的基本班底。
文章说,从中可见,李登辉的铺张丰盛与今天马英九讲求的简约俭朴,形成强烈对比。这也难怪,当时台湾官员不会像今天般讲求“政治正确”,怕招人话柄。到了陈水扁时期,台湾宴会的菜单又出现很大变化。
陈水扁强调“本土”
文章称,陈水扁不再着重名贵菜式,鱼翅和鲍鱼更因为保育原因再不入围,龙虾成了最高级的菜式。菜单变成以本土地方风味和特色为主。这时期的宴请政治意涵浓厚,强调平民化、本土化和族群意识。很多时候,每一道菜式都赋予菜名,展现出政治意涵。
以往宴会以中西菜式为主,陈水扁时期则呈现出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彰显“深入民间”。不仅派头不再,设宴地点也多变,从圆山饭店、台北宾馆、中正纪念堂等正统地点,“出走”到各地知名餐馆、学校(如高雄餐旅学院、明道技术学院等)。
菜单也变得本土味浓厚,许多小吃都跃上宴会舞台,如高雄宴会吃乌鱼子;宜兰宴会,则有糕渣;另外,嘉义鸡肉饭、新竹米粉贡丸、台南甲仙芋头等都曾上过宴会菜单。于是各县市也就此有机会成为宴会的主角。文章说,陈水扁取悦到很多台湾本省人,不是没有理由的。
从中可见,马英九如今宴请所讲求的“在地”、简单俭朴的特色,其实是始于陈水扁那个年代,是希望能够讨好选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