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4日电(董冠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计算,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6000美元。是致力转型入列高收入国家,还是原地踏步等待“沦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魄力与智慧直面改革难题。
世界银行2006年首提“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国在人均收入达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由于不能顺利转变增长方式,矛盾集中爆发,经济长期停滞,迟迟难以迈入人均10000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
放眼全球,国际公认成功跨越“陷阱”的国家即“近在眼前”的日本与韩国。日本在1972年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1984年突破一万美元。韩国仅用八年时间,在1995年达到人均收入11469美元。而部分拉美、亚太国家则徘徊中等收入阶段近四十年。
“沦陷”归根结底在于旧有发展模式红利已尽,又未能及时挖掘新生增长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一直相对粗放,很大程度上依赖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如今面临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制约,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行政、社会转型势在必行。
纵观各国成功经验,要跨越“陷阱”,既要做大“收入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要保持国民收入总量持续增加,挖掘新经济增长点、进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事实上,成功跨越“陷阱”的国家亦多以代工加工、出口起步,而在关键时刻力促转型。如今,日本、韩国的汽车、电子等产业已成国际市场之佼佼者。
遗憾的是,由于许多关键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中国仍处全球产业链末端。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占货物出口总额的29.3%。而韩国长期稳定在30%以上,新加坡在2000年已达到62.6%。
要实现产业升级,不仅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支持,更依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就研发投入而言,2012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97%,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研发投入在GDP中均超过2%,甚至接近4%。
除了持续做大蛋糕体量,公平、平衡的分配不仅能切实惠及民众,更为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保障。由于“中等收入阶段”正是前期高速发展积累问题的爆发期和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往往激化,经济增长易被打断,出现停滞。
中国需要制度创新,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机制,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便利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配置。
此外,中国必须直面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事实,保证更加公平的分配。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均达0.47以上,2008年甚至达到0.491。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困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基尼系数普遍为0.5以上,中国与之已十分接近。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看来,中国的城乡差距不予弥合亦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农村人口几近总人口数半壁江山,而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目前仍达3.1:1。
中国银行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则直呼,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在于转型,要改革制度掣肘、优化结构、鼓励创新、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开始直面问题,有所行动。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报告亦对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作出部署。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拉开新型城镇化进程大幕,料将创造巨大的消费、投资需求,并释放劳动力供给。
今年2月初,屡经讨论修改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终于浮出水面。这份方案内容全面,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农民增收、分配秩序等方面展开工作,对民众关注议题做出积极回应。
虽然改革任重道远,但只要求索勇气不息,求索之行不止,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是大概率事件,民众有理由期待更富裕的明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