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在北京团分组讨论上,再次谈到“城镇化”这个热门话题,“我赞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但我认为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为了拉动消费。”
不能盲目搞“中心社区”
“我注意到这样的说法,说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就增加3万块钱的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为了拉动消费?我们的出发点不应该在此。”杜德印的发言直截了当。
杜德印代表介绍说,包括北京在内,不少地方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都提到“中心社区”的概念。“搞中心社区,就是把多少个村的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建房,然后把那个地方腾出来置换建设用地,来搞房地产。这个事儿千万要慎重。”
杜德印举了建设轻轨的前车之鉴。他说,交通要跟城市的功能、布局相符,要服务于人,但把建轻轨作为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的措施就欠考虑。“因为出发点不对,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的产业功能和居民的生活功能严重分离,交通就出现了现在这种无解的潮汐现象。”
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
杜德印表示,城镇化面对的是农村人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的现状,城镇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应该密切相连。同时,城镇化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原村落。村落也和城镇一样,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延续的载体。“将来不是所有农民都要进城,城镇化更多的是指城市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是把城市生活带到村落里。”
“小镇都是以前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地方。这些小镇实现农业现代化后,就会有产业,农民在这个乡镇居住,就能跟农业的加工、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科技体系紧密相融。人口不多,环境很好,还能保留原有的村落,一举多得。”杜德印说。
制度和组织基础很重要
杜德印强调,推进城镇化时,必须建立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农民组织到新型的合作组织,或者新型的股份制组织当中。“现在是把农民打散,一个一个的,到处打工。”
杜德印说,农民城乡两栖,家在农村,在城市打工,将是长期的现象。城乡要统筹解决,农村要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业,城里提供的公共服务业也要均等化。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记者 陈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