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局举行纪念“抗非”十周年专家代表座谈会
十年前,他们是同行,一场“非典”,让他们一夜间成为战友,甚至生死之交。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地点选在一个普通的宾馆会议室里,没有闪光灯,也没有镜头,低调、朴实、不事张扬的风格十年不变。
日前,广州市卫生局在广东迎宾馆举行了纪念“抗非”十周年专家代表座谈会,数十位当年抗击非典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们齐聚一堂,在他们眼中,非典不仅是一场灾难,而且也是一本教科书。
文/记者黎蘅、伍仞、谭秋明 通讯员黄穗、谭俊、徐晶
十年回忆:“压力大得脚都迈不动”
2003年2月14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危受命,开设临时病区,接收因感染非典而病倒的医护人员。“病区从无到有,仅仅花了一天时间。当天晚上,我走进其中一个病房,病床上躺着的都是医护人员,有些以前开会时还见过,一见我进来,他们全都哭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赵子文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绪拉回了十年前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一夜,跟着我一起到病房去巡查的医生回到办公室,心情压抑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是啊,那些都是曾经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同僚、战友,如今,他们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上……那一夜,我觉得自己的担子有千斤重,压力大得连脚都迈不动。”
十年改变:“全社会狠狠补了一课”
非典之前,中国的重症医学科建设非常薄弱。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当年本地最早集中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但作为一家传染病医院,当年的市八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ICU。
对于当年ICU从装备到人才的缺失,赵子文至今觉得遗憾。“我在两个星期里插管插了十几个病人,但却缺乏有经验的人来监护。当时假如有好的团队,相信在市八病区去世的非典患者有一半不用死。”
非典后,中国的重症医学和传染病防治开始受到空前重视,三甲医院都要求建立ICU,“非典当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就批了20亿元给全国医院配备呼吸机,一系列的措施让医院 ICU的硬件起码改善了10倍。”赵子文说。
“非典的袭击充分暴露了当年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薄弱和缺失,所以这十年里,广州在这方面狠狠‘补了一课’。”市卫生局副局长唐小平坦言,以前发生突发事情,各部门相对独立,缺乏互相通报,非典后成立了应急办,建立起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制,如何防范、事情发生了由哪些部门处理、由什么部门发布信息,在应急预案上都有章可循、有队伍可用。
事实上,非典带来的改变绝不仅仅局限在医疗卫生领域。“其他部门,如交通、教育、口岸等,全社会都有了应急响应办法。”市八医院院长尹炽标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