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外交风格与“世界观”
“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美联社记者尖锐的提问突然给现场增添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一贯反对的立场之后,轻松幽默地笑答。
《环球》杂志记者/刘新宇 周彪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类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做过北大近十年学生”的李克强,为人低调,酷爱读书,在大三以后即可翻译英文原版法律文献。
他大学本科专攻法律,上世纪80年代就翻译过英国大法官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法律的正常程序》;他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专攻经济学,谙熟二战后西方资本运作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新成果,曾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
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拍集体照时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的李克强,现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位总理,要站到国际舞台中央,在全球媒体闪耀的聚光灯下,以他的谈吐、见解和学识,展现出自信、睿智的“李氏风格”和大国气度。
巧答“有罪推定”
“中国是否会停止对美国的黑客攻击?因为这一问题已引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关注。”美联社记者尖锐的提问突然给现场增添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氛。
“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一种‘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李克强在重申了中国政府对于黑客行为一贯反对的立场之后,轻松笑答,也引来了在场记者会心的笑声。
这个事后被媒体解读为不经意间“暴露”出法律专业背景的巧答,显示出李克强轻松驾驭敏感外交问题的高超水平。
这一天是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通明,挤满了约800名中外记者。一双双眼睛紧盯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掌门人”,期待从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中辨识新“内阁”的施政方略。
深色西服,深红色领带,57岁的李克强面带微笑挥手致意。他与四位副总理在这里与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在约110分钟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共回答了11名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涉及中美关系的内容引人注目。
他在记者会上提到,平时会阅读国外媒体报道。在前两天,他就看到美国媒体报道,美方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同大国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必然定律。
“我欣赏这个观点。”回答美联社记者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说。
上世纪80年代,李克强到美国访问时,正值美国大选,他与美国两党人士都有接触。“他们都跟我说:你放心,无论谁当选,对华合作和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改变。”
在国务院工作后,李克强经常会见美国的政治家。“他们和我谈话,很坦率地说,我们是为美国利益而来,我跟他们说,我是为中国利益工作。既然大家都讲利益,那好,利益就有共同点、汇合点。”
这一次,美联社记者问:“中国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那么中方希望美国做些什么?包括所谓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新一届中国政府会和过去一样,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因为这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愿与奥巴马政府共同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李克强回答。
“当然,我不否认中美之间有分歧,但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对方的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就可以使共同利益超越分歧。”
“至于说到亚太地区,这可以说是中美利益交汇、集结最密切的地区,中美都表示要维护地区的稳定、促进繁荣,我希望言行一致,从亚太地区做起、做好,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李的语言总能拉近人的距离”
2013年全国两会之前,2月19日,中南海紫光阁迎来了一位外国客人——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多昂,他此访的目的是希望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出面接待他的,是李克强。
两人见面,握手寒暄,随后坐定。虽然他们身后那扇大红色的屏风给人浓浓的暖意,但布多昂仍略显拘束——如何同这位自己并不太熟悉的中国政府领导人打交道?
客人的举止,似乎让李克强感到了客人的心境,李克强谈起几年前会见布多昂的父亲、庞巴迪前总裁的情形。
布多昂吃了一惊,他没想到李克强的记忆力这么好,几年前的情景像是历历在目。
气氛瞬时温暖起来。布多昂轻松地同李克强交流。
这是一次典型的“李式外交”。这种外交风格不仅拉近了中外距离,还常常在各种场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012年4月26日至30日,李克强出访俄罗斯。那几天,俄罗斯春意盎然、气候宜人,相比之下,中俄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的开幕式,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这几天,不少俄罗斯的朋友告诉我们,说今年春天的气候是难得的好。他们甚至说,这是专门为中国代表团准备的,这是专门为这次贸易和投资促进会议准备的。”
李克强一句“中西合璧”的幽默,让现场变得热络起来。而他关于中俄共同前进的道路并非总是“像涅瓦大街一样平坦”的描述,则受到了《俄罗斯报》的称赞:“李的语言总能够拉近人的距离。”
4月28日下午,李克强到访莫斯科国立大学并发表演讲。该校能容纳1200多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走廊两侧也站满了学生,其中很多都是“90后”大学生。
“此时此刻,我的确有重来故地的感觉。20多年过去了,莫斯科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现在有15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这是李克强的开场白,自彼时起至演讲结束,在座的大学生20多次报以热烈掌声。
李克强此次访问俄罗斯,重头戏是与普京的会面。
“俄罗斯领导人同我会面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很好了,没有什么谈不拢的了,大家是不是多用点精力谈务实合作的事。” 2013年3月17日的记者会上,李克强回忆起去年访俄时的情景。
普京的言语风格早已为世界熟知,尤其是2007年他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语惊四座。2012年,在与李克强会谈时,他仍不改直率:“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很大,所以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多关注……”在谈到两国经贸合作的话题时,普京直接提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李克强的话则带着沉稳和务实:“我们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前进,不断开拓”,“中国有句话,叫言必信,行必果”。
一个直率,一个真诚,两人的这番互动,预示着共赢的成果: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项目取得进展,签署了60亿美元的能源合同。
“当时我说,中俄双边贸易额是800亿美元,我就憧憬,通过共同努力,再翻几番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共赢。”李克强今天仍认为,中俄推动务实合作,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不仅有利于巩固双边关系,而且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他选择了正确的话语”
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之前,李克强正式亮相国际场合的次数并不算多。2011年年初,他访问欧洲三国时,德国《南德意志报》外交政策主编内留斯曾在评论中如此写道:“一位迄今很不引人注意的李先生来到了欧洲……”
但观察李克强此访后,内留斯话锋一转:“他选择了正确的话语,因为他了解欧美及其货币的意义。他拥有高额的货币储备并想签订合同。”
内留斯这段话的背景是,其时欧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欧元困境重重。“一位美国副总统或经济部长遍访欧洲、宣扬欧美贸易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了。”内留斯的评论发出无奈:“不要指望华盛顿的救助……”
李克强在演讲中引用了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的话:“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牢牢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
大约500年前,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利贝拉一世的资助下,出海远航,数次出生入死,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
在西班牙马德里出席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并发表致辞时,李克强引用这句话,显得颇有深意。他说,国际社会只有携手合作才能继续前行,因为“在重大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这番表态引起在场企业家,特别是西班牙企业家的热烈回应,现场一片掌声。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说,李克强访西期间,兑现了中国的允诺:中方承诺购买60亿欧元的西班牙国债,以帮助西班牙度过困难时期。中西还签署了多项协议,总价值达75亿美元,其中包括向中国出口西班牙红酒、火腿和橄榄油的协议等。
这次欧洲之行,李克强在9天内密集访问了西班牙、德国、英国3个国家、5个城市,出席了46场活动。据报道,当时尾随李克强采访的媒体一度多达四五十家。他在各种场合发表充满睿智、务实、幽默的演讲,展现出中国的友善、热情、真诚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内留斯在他的文章中感叹:“李克强及其欧洲之行表明,中国的领导层正在快速地学习自己的功课。中国给予、购买、创造依赖。而美国作用欠佳的国内政策阻碍了其面对新老朋友。中国目标明确地致力于其二十一世纪的远景,而二十一世纪却使美国无语。”
就连一向高傲的英国《金融时报》也刊文引用英资深外交官的话说:“李克强很有吸引力。”
“不是一句空话”
2009年10月29日晚,李克强抵达悉尼国际机场,一下飞机,热带的暖流便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
而这天气的暖流中却隐含着几分寒意。当时,“力拓间谍案”甚嚣尘上,澳国内一些人和媒体戴起“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在澳投资,中澳关系遭遇到不小的冲击,也引人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李克强的到访引人关注。
“中澳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共识远大于分歧。”李克强见到澳大利亚时任总理陆克文,如此为中澳关系定调。
包括陆克文在内的许多澳大利亚高官随后都明确表达了重视发展澳中关系的良好意愿。
李克强还提醒澳方,台湾、新疆、西藏等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对此,陆克文也作出了承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李克强访澳期间,作为献给他的“大礼”,澳官方一口气宣布批准此前遭遇阻力的中国在澳投资项目,令这次出访收获颇丰。
澳大利亚中国问题观察家鲍名评论说,“李克强的这次务实出访换来了成果,陆克文对中国的核心利益给出了承诺,基于此,中澳关系开始出现实质性转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期待,而已经成为现实。”
“官话民说”
“中国人见面往往抱拳行礼,俄罗斯人见面往往击掌握手,这象征着信任、象征着合力。”
2012年访俄之际,李克强在《俄罗斯报》上撰文:
“数百年来,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诞生了灿若星河的文明成果,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等,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城、兵马俑等历史遗迹,《论语》、《九章算术》、《本草纲目》等思想与科学著作,中国京剧、中国功夫等人文国粹,堪称人类文明的瑰宝……”
“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和俄罗斯人喜欢的象棋,都讲究谋大势、布大局。对中俄两国来说,最大的大局就是各自的发展振兴。这把我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说过,‘无比亲密的友谊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成就大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俄合作发展恰逢其时、正逢其势、更是人心所向……”
其实,在一年前访问西班牙、德国、英国期间,李克强每到一国都曾在当地权威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阐明中国的发展理念。当时,他曾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向欧洲人解释,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也是双赢,欧洲需要摒弃一些不恰当的思维。
2012年,离开俄罗斯后,李克强又在到达匈牙利之前及到达欧盟心脏比利时之际,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媒体就此评论说,李克强力劝欧方在对华高技术转让方面更加灵活开放,正如其文章标题所言,“中国对欧洲充满期待”。
有媒体评价说,李克强“官话民说”,“用文字向主人抱拳行礼”,这种方式可能会在以后的中国外交中频繁出现。
“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
2012年5月2日,正在比利时访问的李克强专程驱车前往比对华友好人士、比中经贸委员会副主席李德汉家中做客。
“李副总理,我们可以说是一家人,您姓李,我也姓李。我的名字翻译成中文是李德汉,大家都叫我老李。”迎到中国客人,老人丝毫不“见外”。
“很高兴今天能到我的比利时同姓本家做客。我们之间可以说已经有了亲戚的关系。”李克强说。
两人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年近八旬的李德汉长期致力于比中友好,迄今已访华70余次。在交谈过程中,他回忆起自上世纪50年代起的访华经历。1955年,22岁的李德汉作为比利时青年共产主义联盟的领导人之一首次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3年访华时,他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在天安门城楼出席国庆庆典。
李克强告诉老人,“你没有多大变化。这说明,不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化,你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没有变化,中比的友谊没有变化,也不会变化。”
在访欧之前,李克强于4月26日抵达俄罗斯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与中俄友好人士代表会面。他们当中既有86岁高龄的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又有年仅19岁的俄罗斯大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
当时,中俄两国有些相关工作人员对这种安排有些不解,李克强则说:“两国相交,贵在民相亲。民相亲,国相交才有基础,这是从一般意义说起。如果从特殊意义上说,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我们之间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
李克强会见中俄友好人士代表的过程中,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马尔科夫斯卡娅用中文清唱了一首周华健的《朋友》。她中学时曾经到过中国,被中华文化与建筑深深吸引,自此喜欢上了中国,在校她努力学习中文。中国姑娘许璐则用俄语演唱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两位年轻人的演唱博得满场喝彩。她们两人的中文和俄语水平也让李克强大加肯定:“这说明中俄友好的确在世代相传,而且是一代胜过一代。学生一定会胜过老师。”
作为对其外交理念的某种注解,最近的这场记者会上,李克强在论及中美关系时表示:“中美各自创造的独特文明、文化也可以互学互鉴,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
“你代我把Thank you给说完了”
2012年4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开幕,李克强“挂帅”出席,中国部长级官员和央企负责人超过了50人,多国政要、国际组织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乃至文化界人士纷纷与会,国内外媒体8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
博鳌论坛上,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捕捉到一个特别的镜头:李克强一落座,便跟左右的外国政要直接交流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1955年出生,1977年上大学的李克强,应该属于基础教育断挡、英语基础总体上比较糟糕的那一代人。
当年在北大,有的同学甚至申请英语免修,而李克强对学习英语的坚持则令同学难忘。
他做了个小本,正面是一个英语单词,反面是中文解释,走在路上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
李克强的英语水平提升很快。1980年5月,他的政法专业(后来成为法律系)同学何勤华在一则日记中写道:“克强同学真不简单,他翻译的《英国宪法资料》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录用,共1万多字。他另外翻译的两篇文章,也初步为我系杂志《国外法学》看中。”
工作后,勤学英语仍然是李克强的习惯。有报道说,他会像学生一样,带着随身听苦学外语。当年手捧小本子背单词的大学生李克强或许没想到,英语除了帮助他与西方经典、新知无障碍接触,还有更多功用——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期间,某次会见外宾时英语翻译迟到,会见却照常进行,他同外宾问答自如;2011年访问香港时,他在香港大学演讲时用英文发言约两分钟,外媒好评颇多。
这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时不时面带微笑,侧耳倾听翻译的表述。在一次翻译讲完后,李克强侧头笑道:“你代我把Thank you给说完了。”
而在一位外国记者将自己的问题用中英文分别陈述一遍后,李克强伸出两个手指说:“你给自己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幽默的一句话让全场气氛轻松而热烈。
“说他看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的书”
李克强爱读书,涉猎广泛。
何勤华记得,1979年读大二时,看了一部描写资本家为获取经济利益彼此竞争、丧失亲情的香港电影,他结合《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写了一篇2万多字的文章。同学们建议他听听李克强的意见,“说他看了许多西方经济学的书,对经济理论比较有研究。”
李克强看完说,同学之间不讲客气话,你这篇文章下了点工夫,对《资本论》也非常熟悉,但如果想要发表,还必须补充二战后西方资本运作的新情况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新成果。何勤华回忆,虽然李克强的意见实际上是否定了他的文章,但他很服气。
如今,能够查证到的有李克强署名的学术文章,最早的是与龚祥瑞合著的《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1983年年中发表在《法学杂志》上,共5页。李克强曾述及此文的缘起: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开始涌动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并且向社会领域侵袭,计算机也在与法律联姻……
1991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首次提出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理论,挑战阿瑟·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篇论文中,李克强特别提到了拉美一些国家的教训。此文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据说,李克强在河南、辽宁任职期间,几乎每次回京都不忘抽空逛书店,他阅读范围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文化都有涉及。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
几年前,他就指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国际产业链重组”、“包容性增长”等问题。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他马上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2012年,李克强参加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谈到科技创新时,特别提到了苹果公司已故创办人乔布斯的传记。“我翻了翻,觉得其中很有意思,他对科技固然很钻研,最喜欢的还是艺术。像苹果的各种款式电脑、手机,iPad、iPod到处都卖,营销占领了很大的市场,被年轻人喜欢。”
“两种疑问我认为都可以打消”
中国经济能不能够持续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会不会恃强称霸?
“这两种疑问我认为都可以打消。”
记者会上,李克强透露,这一段时间,他一直在看有关中国问题的报道,主要是国际舆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担心。
他告诉中外媒体,“中国有条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进社会进步。中国有13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持久的国际和平环境。即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我们也不会称霸,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人的信条。
“这里我想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决心,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是中国不可动摇的意志。这两条原则并行不悖,也符合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秩序的准则。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努力,守住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和平与繁荣。”
李克强的“亚洲共识”
2012年4月2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中国海南开幕。在论坛上,李克强所阐述的关于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的主要论点,对于理解未来十年中国与东盟、日、韩、印度等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合作与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李克强倡导的“亚洲共识”包括三方面的意思:
首先,亚洲的领导和人民应该准确认识亚洲作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力量。亚洲应该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今天的亚洲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而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在迅速地向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中心的亚洲转移。亚洲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劳动人口、十分年轻的人口结构、很高的大众教育水平和大量的工程师和经济管理人才。
第二,亚洲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亚洲的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中国、印度、东南亚除新加坡外的各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像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在工业化、城市化、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都还与世界上发达的经济体有巨大的差距。但是这种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局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亚洲的国家经济开放度高、资源禀赋优良,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本地区的发达经济体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亚洲经济具备未来十年、二十年内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
第三,亚洲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深度全面的合作和一体化。由于欧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能力在快速下降,亚洲经济的增长无法依赖欧美作为主要的资本、技术来源和产品的市场。亚洲发展的机会在于亚洲内部内生式、包容式的增长。
这一“亚洲共识”,与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李克强的演讲中,尼尔森全球副主席里克·卡什看到了一个“全球经济的黄金时代”。
来源:2013年4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