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殡葬师:不敢轻易透露工作
2013年03月31日2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天天面对死亡的“80”后殡葬师:不敢轻易透露工作]
中新网杭州3月31日电(见习记者 祝晓艳)有这样一群“80”后,她们守护在人生的终点站上。
由于岗位和工作原因,她们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她们脱离了正常的社交,她们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每天都在面对亡者,只为让每一名逝者都能有尊严地离去;她们的工作让人感觉冰冷,她们却用真诚抚慰逝者家属悲痛的心……
她们,就是人生最后一站的守护者殡葬师。
清明前夕,记者采访到了这群“神秘”而又普通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李艳红,1982年出生,内蒙古人,见到她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个子高大、不太笑、很干练的女孩子。现在她在浙江杭州殡仪馆从事司仪,说起当年的选择她坦言:“从事现在这份工作的确是有点后悔。”
当初李艳红在大学填写志愿时选择的是旅游专业,后来听人说殡仪系以后好就业,就这样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殡葬”这个行业,而且一干就是九年。“刚开始的确有点害怕,现在慢慢好了,时间长说实话都麻木了,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活,包括策划、悼念仪式现场布置、主持悼念仪式等。”
长时间在这样悲伤的环境中,使得李艳红也难得会开怀大笑。她告诉记者,曾经有段时间她每天都会闷闷不乐,甚至在梦中都会出现悼念仪式的场景。“我也想过换工作,但是想想不能当战场的逃兵,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干下去。”李艳红的眼神是那么的肯定。
受到传统忌讳文化和世俗偏见的影响,“婚姻内部解决”、“子承父业”、“隐姓埋名”等是殡葬师们的真实写照。和李艳红一样,1985年的滕德凤也是“婚姻内部解决”的其中一人。
滕德凤告诉记者,她们找对象一般都是找内部人员。“大家都是一个行业的,比较容易理解,即便面对亲朋好友,我们都不会轻易告诉他自己在什么地方工作。怕别人心有顾忌,尽量避免尴尬。”滕德凤说。
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滕德凤从最基层的火化女工做起,如今已经是殡仪组的副组长。个子娇小的她刚开始从事一线火化遗体的工作时,遗体缝合、遗体化妆、遗体穿衣一个都不落下。“怕,怎么不怕,没办法,学这个专业就知道肯定有那么一天。”滕德凤微笑的告诉记者。
她对记者讲述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有一天半夜12点左右,单位领导通知她跟车到十几公里外的老余杭,去为仇山矿难的几位逝者穿衣整容。整整一个晚上,她和同事在余杭区第二医院为与遇难的5位逝者更衣整容,清洗口鼻中淤泥,缝合细小的擦伤,化妆自然的淡妆。“当看到家属欣慰的表情及感激的语言后,我觉得一切都是值的。”
在常人眼中,殡葬师这个职业神秘而肃穆,但记者看到李艳红和滕德凤都很健谈,和其他80后一样,他们的业余爱好也是逛街、看书。
“但我们的朋友圈非常小,一般都不敢告诉别人我们是从事什么行业的,而且进入工作状态后我们会变得非常严肃。”李艳红说,殡葬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所体现的是对生命的一份敬重,在工作中还有许多讲究和禁忌,“你好、再见这样的语言平时很常用,但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是禁语,过年过节,除了父母、兄弟姐妹,我们都不走亲访友。”
李艳红还告诉记者,她的一位男同事的丈母娘至今不知道自己女婿是干什么。
其实,在殡葬行业里还有很多这样的“80”后,像1984年的殡仪馆化妆师王媛媛,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逝者画圆生命的句号。”对这个职业的意义,她们早已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们所能做的是让生者少面对死亡的残酷,多感受一些安慰。”
交谈中,殡葬师们提到最多的词就是“理解”。“干这一行,很多人不理解,避讳我们。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关注和理解。”李艳红说。
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郑来鑫说:“殡葬行业就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不要对他们的工作另眼想看,希望大家对殡葬员工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