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3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 申桂云 304医院呼吸科护士长 韩红芳】
十年后的今天,小汤山非典医院这个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世界医疗史上奇迹”的医院早已物是人非,所有关于非典的痕迹早已消失殆尽。但所有见证了北京抗击非典的市民不会忘记,这家仅用不到一个星期就建造起来的野战医院,接诊了世界上最多数量的非典病人,其中8名患者在此不幸离世。清明前夕,本报记者和申桂云一起,再次来到小汤山非典医院旧址,回顾十年前的情形,缅怀逝去的生命。
护士轮岗给每名患者鞠躬
2003年4月25日中午12点左右,即使时间已经过去十年,3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申桂云也没有忘记这个日子、这个时间。当天,申桂云接到通知去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她所负责的是该消毒供应中心。几乎与此同时,304医院呼吸科护士长韩红芳也接到命令,担任队长去筹建小汤山非典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用我们稚嫩的身躯筑起一道长城,向SARS宣战,用生命承诺,还北京一片清丽的天空。”这是写在韩红芳非典纪念册的留言。
3月29日上午,申桂云和记者一起来到小汤山医院旧址。从西门进去,顺着高高的围墙就能到达曾经的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十年过去了,这是申桂云第一次重返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很想过来看看,在和平年代发生非典,这里就是‘ 没有硝烟的战场’。”
医院旧址早已野草丛生,建筑垃圾、树叶被大包小包地堆放在空地上,病房早已拆除、病区号牌也不知去向,要是没有非典这段历史,这里跟所有荒坡地别无二致。
站在旧址上,记者在脑海中“看”到的是十年前媒体关于非典医院的片段:夜晚来临,一位位非典病人被身穿层层防护服的医务人员从救护车上接下。病人安静地躺在病房里,当护士轮岗时,她们会自发地向患者鞠躬,因为谁也不确定,当她们再回到非典医院时,是否还能再见到这些重症的非典患者。年轻的医务工作者用鞠躬表达对生命的敬意,表达对患者的祝福。
唯一的排解是给家人打电话
申桂云所负责的是小汤山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韩红芳时任医院接诊中心护士长,她接诊了转运该院的几乎所有非典病人。她们在小汤山非典医院,都是一干就是两个多月,直到最后一批非典病人离开。
当年5月1日21时30分,第一批病人入住小汤山非典医院,韩红芳第一个冲了上去。在当天的日记中,她这样回忆道:“车门打开了,第一个病人探出了头,他戴着口罩,从病人的眼神中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紧张和不安。我把手伸了出去,当我的手和病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我已经迈出了投入这场与非典斗争的第一步,通过厚厚的手套,我感觉到病人的体温,也体会到了病人的无助和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在与病房仅100多米的消毒供应中心里,申桂云和同事则已准备好所有医疗器具、患者被单床罩等。每天,申桂云需要将消毒好的物品用推车推到病房区,然后交由病房护士。虽然没有与患者直接接触,但看到病房里穿着厚厚防护服忙碌的护士、那一个个被非典病毒折磨的身躯,申桂云感到了无法排解的难过,她说:“当时我们不喜欢看电视,因为电视里也常常有病人去世的消息,唯一的排解方式就是给家人打电话。”
医务人员成为最后的亲人
在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病人记录里,一家人同时住院的绝不是少数,初期患者的排斥心理极强。据当时媒体的报道,首批病人的转运是最为艰难、最不成功的。这一天原计划转运200名非典病人,但实际成行的只有134名,66名病人拒绝转运。
韩红芳回忆说:“有一名转运来的病人,明显已经得了精神疾病,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病人已经有很多位家人死于非典。”针对这些情况,韩红芳和同事们用更加温柔的声音关怀患者,用更加坚定的信念鼓励他们。韩红芳至今还记得自己这样安慰过她的病人:“你放心,我们这里是解放军的医院,一定能让你健健康康地走出去。”
在小汤山非典医院,死亡确实是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在全部680名患者中仅有8名死亡,如此低的病死率让世界都为之惊叹,但是,在罕见的疾病面前,医生也有回力无天的时候。所有病人在经过救治和一系列检查确认可以出院后,再从护士那里办理手续走出医院。但遗憾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有这样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按照规定,家属是不能见到非典死亡病人的,这部分死者由医院经过一定程序进行火化。因此小汤山医院的所有医务人员成为他们在人世最后的亲人。
韩红芳说:“我们祝福那些战胜疾病、重获健康的患者,更会替那些不幸逝去的人祈福,天堂里没有非典、没有呼吸机,他们将不再受到病痛的折磨。”
晨报记者 吴婷婷/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